塔城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维吾尔族族名的来历及含义 [复制链接]

1#

维吾尔族族名的来历及含义


  维吾尔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关于该民族的汉译族称,历代有不同的译写形式。见诸史册有回纥、回鹘等称。元、明以来,关于维吾尔的族称史籍又多以近音译称。除了“回纥”、“回鹘”外,《元史》又写作“畏吾”、“畏兀儿”、“畏兀”和“辉和儿”


  因清朝统治*时维吾尔族人已普遍信仰伊斯兰教,公共场合常戴有用白布绕成的帽子(色兰),根据这一特点称之为“缠回”。民国以降,则继续沿袭清代对其缠回、缠头的称呼。“缠回”一称,既不雅,亦并不与其原部族名称Uigur之音、义相符合。维吾尔人民非常恶闻这样一个名称,一再提出反对。民国二十三年(公元年),盛世才主*的*省*府迫于维吾尔人民要求更改族称的压力,将“缠回”更名“维吾尔”。


  在清朝前期,清*府即称*为回疆,就是这个原因。明清之际天山以北被准噶尔汗国控制,被称之为准噶尔部;天山以南被叶尔羌汗国控制,称之为回疆回部。


  年(清顺治3年),叶尔羌汗国吐鲁番、叶尔羌、和田、阿克苏等地遣使奉表向清朝进贡。

年(清顺治4年)1月,哈密卫维吾尔都督帖木儿卜喇派使到北京朝贡,要求内附,清*府表示嘉许。

年(清顺治12年)叶尔羌汗国遣使进表,确立与清朝的臣属关系。

年(清康熙17年)准噶尔汗国噶尔丹攻灭叶尔羌汗国,兼并南疆。

年(清乾隆20年)乾隆皇帝进*西域,灭掉准噶尔汗国,统一天山北部。

年(清乾隆24年)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乱,这才统一天山南北。

年(清乾隆27年)清朝设立伊犁将*,为*最高*事行*长官,管理天山南北。


  清朝平定准噶尔后,西域被称作西域*。只到道光时期,年,道光皇帝钦定伊犁将*松筠主编的《伊犁总统事略》一书书名为《*识略》。从此,*即成为西域*的专称,一直沿用下来。这就是*省名称呼的由来。


  年,清*府任命陕甘总督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务,金顺为*帮办*务,倾全力收复*。


  年,左宗棠进驻甘肃肃州,收复*战役打响。


  年,左宗棠奏请*建省。


  年,清*收复和田,阿古柏入侵势力被驱逐出*,除沙俄侵占伊犁地区外,*大部分地区被收复。


  年11月,清朝正式批准*建省,任命刘锦棠为*首任巡抚。


  年,*都督府成立,杨增新任*都督,归属于中华民国北京*府。


  年,阿勒泰地区由中央直辖改为划属*省管辖,改称阿山道。至此,基本奠定了今天*辖区的全部基础。


  年以前,各地的维吾尔族群没有统一的名称。他们用各自居住地附近的绿洲来称呼自己。年维吾尔族的精英知识分子们在塔什干开会,选择了维吾尔这个名字作为他们身份的标志。


  民国成立,所称“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这个回不是单指回回族,而是包括西部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缠回)等等所有民族,即所谓回部民族。因为内地对伊斯兰教穆斯林的认识基本来自于回回族,故把伊斯兰教称之为回教,把信仰伊斯兰教的西部民族统称为回部民族。

年,*维吾尔文·化促进会成立,该会呈请将族名恢复原名。*边防督办公署及*省*府发布关于将“缠族”名称改为“维吾尔族”的通令。


  年11月29日,*省*府发布“*省*府民*厅通令第号令”,通令改称。


  原文如下:


  民国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案奉主席督办训令开,为通令事照得。缠族自汉唐以来,散处于天山以南者,派别颇多,名称亦极复杂。至满清中叶改建行省,始统称之为缠族。兹该族文·化促进会呈请恢复该族固有之维吾尔名称前来。本府遍稽史乘及省志诸书,该族部满中只有畏兀儿并无威武尔,当系音近误译辗转讹传。但畏兀儿系该族中之一部份落,以名其全族亦欠妥叶,且更改一名,民族名称徒泥于古而无深意,亦不足以垂久远而示来。


  兹本府为慎重起见,特于第三十次会议提出讨论,经全体出席委员决定,改为维吾尔三字。所谓维吾尔者,以狭义言之,而维持吾族之意也;以广义言之,并含有维持吾国之义。以此定为该族名称,不但毫无抵触,且顾名思义。亦可以使该族一般民众引起合群爱国之心,较之其他名称殊觉妥善。自此以往,该族即称为维吾尔族,简称为维族。其从前讹为威武尔者一律更正,以免贻误。除登报并通令布告外,合行令仰该厅即便查照,此令等因。奉此,除分令外,合行令仰该县长即便知照,并录案布告,仵众周知。


  此令。


  厅长:蓝彦寿


  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五日


  在此之前,维吾尔族并无统一名称,维吾尔人本身不愿接受官方所称的“缠回”一词,认为有侮辱的含义。因此大都以地域相称,如哈密人、吐鲁番人、和田人、喀什噶尔人、伊犁塔兰奇人等等。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联合”之意“。


  年,*和平解放,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年10月成立正式*维吾尔自治区。

维吾尔族古代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祆教和佛教。10世纪中叶喀喇汗朝萨图克·布格拉汗归信伊斯兰教后,喀什噶尔、叶尔羌、和阗地区改奉伊斯兰教。13世纪初阿克苏、库车、焉耆地区维吾尔人改奉伊斯兰教。14世纪时,天山北路伊犁、塔城等地区维吾尔人改奉伊斯兰教。公元10世纪末至16世纪初,吐鲁番、哈密等东疆地区维吾尔人改奉伊斯兰教。当前,维吾尔族多数信仰伊斯兰教,多属于逊尼派。


  维吾尔族改信伊斯兰教后,使用回历。《西域图志》、《西域闻见录》等书均记明清时期的维吾尔族已使用回历。回历又称“希吉来历”或“伊斯兰教历”。回历纯系阴历,其纪年法是:太阴圆缺一次为1月,12个月为一年,单月30日,双月29日,不置闰月,全年日。每30年为一周,其中有11年(约每隔二三年)的12月末添设一个闰日。故该历平均每年为日8时48分。对于月的计算方法,不用实朔,而以看见新月时期做月首,所以它的月首日期,常在农历初二、三日以后。


  通常*汉族对维吾尔族简称为维族,并无贬义,也不含有什么别的意思,只是一个简称而已。就跟称呼朝鲜族为鲜族、蒙古族为蒙族、回回族为回族、哈萨克族为哈族柯尔克孜克族为柯族、等等,只是一个民族简称而已。


  可不知为什么,现在有些少数维吾尔人很反感维族这个简称,认为是不尊重他们的民族称呼。其实,真的没有这个意思,熟悉汉文·化的都能理解这个简称,老一代的维吾尔人都接受这个民族简称。

认真说起来,汉族这个称呼其实也是民族简称,全称应该是大汉民族,简称为汉族,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妥。如果有人天天自称什么”我是大汉大汉“的,这个人恐怕是脑子受刺激了。


  维吾尔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今天主要居住在*维吾尔自治区。现代维吾尔族是经过漫长的民族融合与发展而形成的,同我国许多历史悠久的兄弟民族一样,她在历史上曾有过各种不同的民族称谓,直到年才开始统一使用“维吾尔”这个汉译名称。


  在唐朝,维吾尔族的祖先被称作“阳纶”。“徊纺”一词一般多解释为“团结”、“联合”、“同盟”的意思。唐元和四年(公元年),回纶保义可汗遣使唐王朝,请求将族名“回纺”改译为“回鹘”,取其族人“回旋轻捷如鹘”的意思。一说改变译名的事发生在贞元四年(公元年)。此后的史籍便以“回鹘”的译名出现。


  公元年出兵10万攻占回鹘汗国的牙帐,回鹘汗国灭亡,部落四散。西奔的一文先后建立了甘州回鹘国、西州回鹘国、龟兹回鹘国、喀喇汗王朝西回鹘国。进人元朝却明朝,回鹘又改称畏兀儿,或称“呼辉和尔、畏吾尔、辉和、畏吾”等。以后回鹘一名迅速在历史记载中消失。清陶保廉在所著《辛卯侍行记》中说,当时维吾尔人自称“达斯塔尔”。但他没有说明其含义。


  到了清代,称谓上较之前代有较大不同,官史中大多称回子、缠回等。年辛亥革命后,一般仍沿用清朝旧称,但*的维吾尔人已改用“威武尔”来称呼自己的民族。年,*召开第二次民众代表大会,会上应维吾尔族改变民族称谓的要求,提出把它写作“维吾尔”,经省*府会议通过,并正式发布布告,开始统一使用“维吾尔”这个汉译名称,并对其含义作了新的解释。


  布告说∶“…此名称狭意言之,为保卫自己民族之意,广意言之,为保卫国家之意。与威武尔一称,亦无冲突处。顾名思义,当生爱国家、爱民族之观念。且用此三字译。维吾尔之意,亦较其他字为妥。”据悉,“维吾尔”这三个汉译字,是由包尔汉、郁文彬两人提出,交省府会议讨论通过的。


  在这次会上,还确定“塔兰其”为*的一个民族,这样,*的世居民族就成为14个。其实,塔兰其也是维吾尔族人,他们是清初从南疆移居到伊犁的。“塔兰其”是维吾尔语,有人说它是“归附者”、“臣属者”,也有人说是“开垦者”的意思。蒙古语转译为“塔里雅沁”。但是,包尔汉在《*五十年》中解释说,“塔兰其”意为“种麦子的人”,这是因为清*府在公元-年将南疆的多户维吾尔族农民迁居伊犁,从事农业生产,故称“塔兰其”。


  据资料显示,到年,塔兰其族人数达人。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将其并人维吾尔族中,“塔兰其”这一族名即废止不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