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身边这些新疆民俗,你知道多少 [复制链接]

1#

编辑:吴小凤

编前语


  位于祖国西北边陲的*维吾尔自治区,简称*,幅员广阔,少数民族众多。其中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回族是*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它们极具神秘色彩的民族风俗为世人所向往。今天,小编特为大家奉上*少数民族的民俗介绍,认识*,从这里开始……

维吾尔族


  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总人口达万人,约占*总人口的46%。提起维吾尔族,人们总能想起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聪明可爱的童话人物阿凡提以及能歌善舞婀娜多姿的维族姑娘,当然还有那一盘盘诱人的*美食。

民族节庆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


  希吉来历12月10日为古尔邦节。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已食用和招待客人。


  希吉来历10月1日为肉孜节,也称开斋节。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


  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节日期间杀羊或骆驼,到清真寺去作聚礼,唱歌跳舞,并举行赛马、叼羊和摔跤等活动。

服饰文化


  维吾尔人热情奔放、性格豪迈,其服饰特点是:式样宽松、洒脱,色彩对比强烈。


  男子传统服装为条绒无领黑色或花条布袷袢,黑长裤。腰系质地不同的方形腰带,维吾尔语称“法嗒”,头戴小花帽。女子无论春夏秋冬,都喜欢穿色彩绚丽、图案别致的艾德丽斯绸宽袖连衣裙。


  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丽的标志之一。维吾尔族男子削发戴小罩刺绣花帽,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服饰形式清晰,纹饰多样,色彩鲜艳,图案古朴,工艺精湛。

饮食文化


  维吾尔族的一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


  *盛产绵羊,由此维吾尔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习俗。讲究的羊肉串肉质鲜嫩,味咸辣,孜然的特殊味浓郁。与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饭,也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风味食品。


  在*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地区,逢年过年,婚丧娶嫁的日子里,都必备抓饭待客。他们的传统习惯是请客人围坐在桌子旁,上面铺上一块干净的餐巾。随后主人一手端盘,一手执壶,逐个让客人净手,并递给干净毛巾擦干。然后主人端来几盘抓饭,置餐巾上(习惯是二至三人一盘),请客人直接用手从盘中抓吃,故取名为“抓饭”。维吾尔族抓饭的种类很多,花色品种十分丰富。

歌舞文化


  麦西来甫,维吾尔语中意为集会、聚会,是维吾尔族人民集取乐、品行教育、聚餐为一体的民间娱乐活动。舞蹈的动作形象地表现出维吾尔人民在旷野里群舞、狩猎、狂欢的场面,舞蹈由平稳转为激烈,忽而旋转,忽而滑冲,忽而微颤,舞姿富于变化。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塔城地区以及木垒、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及乌鲁木齐等地。哈萨克人以纯朴、诚实、直爽、热情好客而闻名。

礼仪文化


  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


  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


  入餐前,主人用壶提水和脸盆让客人洗手,然后把盛有羊头、后腿、肋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将羊右面额的肉割食一块,再割食左边耳朵之后,将羊头回送给主人,大家共餐。食毕大家同时举起双手摸面,做“巴塔”(伊斯兰教祈祷)。

饮食文化


  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平时喜欢把面粉做成“包尔萨克、烤饼、油饼、面片、汤面、那仁、杰恩特等,或将肉、酥油、牛奶、大米、面粉调制成各种食品。


  饮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马奶子,特别喜欢马奶子,马奶子是用马奶经过发酵制成的高级饮料。


  茶在哈萨克族的饮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砖茶,次为茯茶。如果在茶中加奶,则称奶茶。


  典型食品大部分来自畜牧业生产,如:冬肉,马奶子,奶疙瘩等等。

婚俗文化


  哈萨克族的婚礼一般要举行三天。


  第一天,新郎带领伴郎还有各种贺礼前去娶亲,女方会迎接招待他们。接受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贺喜。


  第二天休息一天。


  第三天正式娶新娘。在这一天,调皮的伴娘会把新娘藏起来,这时伴郎要骑在马上,与伴娘逗趣对歌,赢了方能进门接新娘。有时,其中的伴郎会乘其不备,从马背上跃进毡房,并从众伴娘围攻下夺门而出,如果跑不出来,就会招来嘲讽,没脸见人,还要向伴娘送礼。

住房文化


  旧时本地各民族住房为土木结构,哈萨克族居住的房屋为毡房。它是用房杆、顶圈、围墙、门框四部分组成,围墙外用带色毛线和芨芨草编织的各种图案,为抗御大风,毡房外用毛绳固定,内则以彩色毛线织成的扎带围于墙壁四周,既美观又实用。


  现在,哈萨克族居住的毡房装饰不断更新,但陈设成为固定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牧区居民的住房条件大有改善,牧民已住进了砖木结构的平房,而城镇的哈萨克族同其他的居住条件一样,基本上都住进了楼房。

回族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世纪,蒙古*队西征,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

宗教习俗


  回族人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


  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不吃猪肉,狗肉,动物的血液等。


  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

回族语言


  母语是一个民族的所共同认同并传承的、有一定本民族内在文化认同的思想符号形式。


  回族在使用汉语的同时仍然保留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属性。经堂语和小儿锦都是回族的语言。


  经堂语多使用在承担起了领袖及导师的作用的回族阿訇们的演讲中,夹杂大量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又用汉语借此来表述民族观点。


  小儿锦是回族独立创造的通用语文字。由于在小儿锦中夹杂了大量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使得小儿锦又在某一方面来说属于回族的经堂语和生活用语都包涵的语言形式。属于世界语言支系的一支。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