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至27日,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举行。作为本届非遗博览会的重要活动内容,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论坛同期举行,总结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经验做法,研究、探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路和举措。
非遗助力精准扶贫是文化和旅游扶贫的重要举措。年起,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国务院扶贫办开展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支持各地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县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贫困人口学习传统技艺,促进就业增收。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截至目前,全国各地设立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已超过所,涉及非遗项目多个,带动了将近50万人就业和20多万贫困户脱贫。此次非遗博览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46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显现出非遗在助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非遗项目兼具经济与文化双重属性,为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提供了内生动力,为文旅融合的共生互促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就经济维度而言,非遗作为一种特色文化资源,为实现精准扶贫的物质富足提供了转化前提。非遗强烈的属地特征形成其鲜明的区域与民族特色,属于一种相对独有的文化和经济资源。在就业主体方面,非遗项目通过“授技”可以实现扶贫与扶志、扶智的多重效果,成为发展乡村特色经济的重要抓手;在经济业态方面,非遗经济能够打破传统三大产业分类壁垒,为乡村经济业态提供“非遗+”的模式创新;在品牌营销方面,非遗的属地特征使其成为产品与服务的天然品牌,如红安绣活、临夏砖雕、尼木藏香等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品牌价值。
就文化维度而言,蕴含地方文化特色与民族精神共性的非遗项目能够为精准扶贫提供启智扶志支持。同时,传承非遗项目还有着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的天然优势。在此次非遗博览会上,无论是作为非遗助力精准扶贫成果进行重点展示的湘西苗绣、壮族织锦技艺、热贡艺术等,还是*河沿途九省区的兰州太平鼓、华阴老腔、花儿、豫剧等,都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都蕴含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通过生产性保护与生活化融入,非遗项目所蕴含的鼓舞人心、催人上进、凝心聚力的共有文化精神能够给予各族人民充分的心理归属,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种保护和传承中,以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实现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正是新时代文化扶贫的重要内涵。
事实上,经济或文化某一维度的单独作用都只是“扶贫”的具体举措,只有当二者以文旅融合等共生形态合力偕行,方可实现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从现实来看,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与实践经验,业已取得了非遗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成果,为进一步借助非遗项目的文旅融合实现乡村振兴创造了先行优势。
如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演基地土家女儿城景区,坚持“以文融旅,以旅兴文”的发展理念,将玩灯拜年、端午祭祀等非遗展演活动和坝坝茶、巴土古韵等小调山歌等演出融入景区游玩项目之中,为地方提供就业岗位,吸引商家入驻,带动群众就业创业。年,该景区共接待游客万人,借助文旅融合取得综合收入约11亿元,成为非遗参与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典范与样板,为其他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之路。
同时,在文旅融合中,非遗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为旅游赋予内涵,当地民众和游客分别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身份共同参与文化传播与观念形塑,最终实现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的双重收获。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府在对非遗项目尤其是民族地区的非遗项目进行价值挖掘与开发的同时,务必要坚持适度原则,注重其特色保护与内涵创新。相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非遗项目会为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走向乡村振兴插上丰满羽翼,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文化力量!
来源:中国民族报
(迪庆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向上滑动阅览
国家级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让传统文化“活色生香”——迪庆州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迪庆藏族自治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格萨(斯)尔》史诗传统
《迪庆热巴》
《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
《藏族黑陶烧制技艺》
《迪庆藏族锅庄舞》
《傈僳族歌舞阿尺木刮》
《迪庆藏医药(藏医骨伤疗法)》
《梅里神山祭祀》
迪庆藏族自治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傈僳族阿尺木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碧清
梅里神山祭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斯那品初
迪庆热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云张
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郭*华
藏族锅庄舞国家级传承人达珍区批
藏族锅庄舞国家级传承人徐桂莲
傈僳族阿尺木刮国家级传承人熊自义
《格萨尔》史诗国家级传承人和明远
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和志本(已故)
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孙诺七林(已故)
迪庆藏族自治州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藏族弦子舞蹈》
《纳西族“阿卡巴拉舞”》
《塔城“神川热巴”歌舞》
《傈僳族瓦器器》
《纳西族“阿勒古歌”》
《托顶藏族酒歌》
《傈僳族“祭天古歌”》
《香格里拉藏族服饰》
《德钦藏族服饰》
《维西大词戏》
《纳西族传统纺麻技艺》
《酥油花》
《藏香制作技艺》
《青稞酒制作技艺》
《迪庆唐卡》
《傈僳族服饰》
《香格里拉五月赛马会》
《迪庆藏族传统金属铸造工艺》
《木碗制作技艺》
《迪庆藏族雕版印经技艺》
《迪庆藏刀制作技艺》
《维西洞经古乐》
《藏族“卡甲”习俗》
《藏族“百谐“祭祀仪式》
《叶枝镇同乐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尼汝藏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奔子栏藏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香格里拉藏族锅庄舞之乡》
《叶枝傈僳族阿尺木刮歌舞之乡》
......
(持续更新中)
迪庆藏族自治州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迪庆藏医药(骨伤疗法)省级非遗传承人阿格
傈僳族服饰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李桂兰
迪庆藏族金属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洛桑扎西
德钦藏族弦子歌舞省级非遗传承人白扭
傈僳族传统编织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蜂云波
傈僳传统编织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余秀芝
傈僳族传统编织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余信芝
香格里拉木碗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谢亮
德钦县木器工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格茸
德钦藏族服饰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卓玛
雕刻工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格玛扎堆
傈僳族传统弩弓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和志高
纳西族纺麻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杨桂莲
“阿勒古歌”省级非遗传承人木逢春
“阿勒古歌”省级非遗传承人木仙
迪庆热巴省级非遗传承人三宝
德钦弦子歌舞省级非遗传承人取宗
藏族木碗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鲁茸卓玛
迪庆青稞酒酿造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王彬文
香格里拉藏族服饰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李琴
德钦县藏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纳生
傈僳族瓦器器省级非遗传承人余春海
纳西族勒巴省级非遗传承人和学城
纳西族歌舞“阿卡巴拉”省级非遗传承人和尚芳
纳西族歌舞“阿卡巴拉”省级非遗传承人和德明
傈僳族“瓦器器”歌舞省级非遗传承人余永华
维西大词戏省级非遗传承人杨淑珍
维西大词戏省级非遗传承人赵寿珍
藏族民间文学省级非遗传承人仁青都吉
藏族传统绘画大师省级非遗传承人鲁茸格登
德钦弦子歌舞省级非遗传承人鲁茸拉木
香格里拉市建塘镇藏族锅庄舞省级非遗传承人杨庆科
上江傈僳族肋巴舞省级非遗传承人和正文
金江镇傈僳族传统器乐演奏省级非遗传承人李仕达
德钦县燕门乡民间说唱省级非遗传承人扎西温布
维西县藏族民歌演唱省级非遗传承人阿姆
香格里拉市尼西情舞省级非遗传承人肖巴
香格里拉市东旺乡锅庄舞省级非遗传承人阿哇娘念
维西县傈僳族歌舞“阿尺木刮”省级非遗传承人余仙君
香格里拉木碗制作省级非遗传承人廖文华
香格里拉市虎跳峡镇彝族风俗礼仪省级非遗传承人陈母撒
维西县永春乡“仓巴”舞省级非遗传承人和文喜
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和玉新
香格里拉藏族民俗礼仪省级非遗传承人阿扎达·鲁茸培楚
维西大词戏省级非遗传承人赵延祖
傈僳族传统弩弓制作省级非遗传承人余自良
藏式金属首饰制作省级非遗传承人和乾坤
傈僳族歌舞“阿尺木刮”省级非遗传承人熊德权
傈僳族瓦器器歌舞省级非遗传承人李琥
塔城“神川热巴”省级非遗传承人马玉林
迪庆藏族传统雕版印经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拉茸开主
藏香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江参
藏刀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廖金明
藏族纺织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七主央宗
迪庆藏医骨伤疗法省级非遗传承人雨觉
青稞酒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扎西拉姆
......
(持续更新中)
迪庆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