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歌者,使人继其声;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其言也,约而达,
微而臧,罕譬而喻,
可谓继志矣。
一一《学记》
第7天
7月16日,本届蒲公英计划学习第七天,为推动祖国语言文字教育,贯彻蒲公英“薪火相传,责任担当”的使命精神,我们创新学习思路,特设了“青苗课堂”环节,学生上讲台,老师当学生,整整一天时间,由各班推荐选拔的十二位小青苗学员登台授课,意在呈现出学生眼中的书法课堂样态,了解孩子们需要的书法课堂,探索如何激发孩子们学习书法的兴趣。活动由本届“蒲公英计划”教务长、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教研室的汤幸之老师主持。
小老师们落落大方地登上讲台,有板有眼地上起了书法课。十班青苗学员乌鲁木齐市第22小学的李旻昊第一个登场,他以问题导入——“中华民族有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引出对书法常识的简介,包括书写的工具、书写姿势、执笔要点、临帖方法,并以《多宝塔碑》为例,从选择简单的字入手,如“大、西、千”等字,边示范边讲解临颜体楷书的要领。
整堂课共20分钟,进行得有条不紊,课后是评课环节。资深教研员汤老师感叹地说:“真是后生可畏,有书法老师的风范。”
1班班主任王国栋作点评,首先肯定了孩子的勇气,其次表扬孩子对执笔、姿势等书写方法能够学以致用,应用于课堂教学上。
19班青苗学员乌鲁木齐市第三中学的洪子晗以《三字经》“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作导入,深挖书法中的文化内涵。集金文到楷书中的“信”字,通过示范性临摹,表现出汉字和书法的演变过程;通过讲练结合,师生互评增强了互动性;通过同字在不同帖中的比对分析,加深了学生对字法、笔法流变的印象。
7班青苗学员,来自乌鲁木齐市70中学的张如曦,讲授《兰亭集序》中“之”字的不同写法,讲解同帖中相同的字丰富的书写效果。张老师示范临慕表现出良好的基本功。
这次的蒲公英青苗课堂活动,充分展现了小学员的学习效果和授课风采。小青苗们这几天的刻苦努力最终是满满的收获。“雏凤清于老凤声”,今日,登上讲台的他们,虽然还显稚嫩,但相信明天,他们都会在书法之路上成就非凡,与经典为友,拥有幸福的人生。以书法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任重而道远,必须从娃娃做起。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青苗课堂通过角色转换也引起我们书法教师或有志成为一名书法教育工作者的反思,到底国家需要的是什么样儿的书法教育,孩子们的兴趣该如何关照与培养?
晚自习,各班开展了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学员交流笔会,讨论交流如何当好一个称职的中小学书法教师,主要横跨两个基本点,扮演好两种角色:在素质方面,明确书法教师与书法爱好者的区别;在立场方面,明确教写字与教书法的区别;在视点方面,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