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扁平疣的最好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210119/8604573.html程序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rjvip.cn/xiaofei/1214.html惠远古城——*行(霍城)42
离开薰衣草园,我们立即赶往惠远古城。
为什么要去惠远古城呢?
*旅游介绍中基本上不提及这个地方,旅行社一般也不安排这个景点。但我在做攻略时,发现这个地方非常重要,重要的什么程度呢?用我的话说:如果说薰衣草园属于可去可不去的话,那这个地方就是非去不可的了!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行*中心在乌鲁木齐,如果我要告诉你,*的行*、*事中心曾经在惠远,你会说,这可从来没听说过!
今天我们就要介绍一下惠远古城。
我们分组乘坐电瓶车去往景点。
站在惠远古城东门——景仁门城楼上瞭望,虽然古城经历了岁月变迁、风雨飘摇,但伊犁将*的赫赫威名与号令犹在耳边。
年6月,惠远古城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钟鼓楼位于惠远城十字街中心,始建于光绪九年(年)。其整体结构系四层三檐歇山顶的木结构建筑。第一层为基座层,基座四面有拱门,内有十字通道,直通四条大街。南拱门右壁上开一小门,入内拾阶而上可登至基座平台。平台上建有木结构彩楼三层,飞檐斗拱,画栋雕梁。旧时,各层檐角悬挂铜铃,风吹叮当作响,清脆悦耳。二、三楼各置有大鼓、大钟,为敲击报时之用,城门的昼开夜闭以此为信号。
钟鼓楼曾于年、年、年三次进行维修,现保存完好,是全疆仅存的一座有较远历史的传统高层木制结构建筑。
钟鼓楼矗立在惠远古城中心,登楼远眺,城内外风光尽收眼底。远处是四周的城门。
从年(乾隆二十八年)伊犁将*明瑞在伊犁河北岸度地筑城开始,至辛亥革命爆发的近年间,惠远城一直是清*府统辖天山南北的最高行*、*事长官伊犁将*的驻地,更是当时*的*治、经济、*事、文化中心。惠远,在*乃至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其积淀了厚重、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我们乘坐电瓶车来到将*府门前。
将*府旧址在古城内东大街,坐北朝南,是一座园林式的四合院建筑群。
惠远城位于伊犁霍城县,历史上伊犁是*通往中亚的重要通道。清乾隆年间,乾隆为了加强对伊犁地区的治理,在此设伊犁将*,建惠远城,并陆续在其周围建起八座卫星城:绥定、宁远、拱宸、塔勒奇、广仁、瞻德、熙春、惠宁等,古称“伊犁九城”。惠远为第一重镇,是伊犁将*府驻地,也是当时*的*治和*事中心。"惠远"之名乃乾隆帝亲赐之名,是取“大清皇帝恩德惠及远方”之意。
现在我们进入伊犁将*府的历史陈列馆,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为展示伊犁将*府历史,特别设置了四个“清代伊犁将*府历史陈列室”和按清代布局还原的各建筑内部陈设。历史陈列馆内的73件文物、24个满文奏折、枚钱币等实物和大量的图片资料,全面反映当时惠远古城的*治、*事、经济、文化(限于篇幅,只能概要介绍。并打乱顺序,将有关内容相对集中)。
乾隆统一天山南北后,确定伊犁为统治中心,是出于*治、*事等多方面的考虑。”首先是出于*治稳定的需要,为防止叛乱势力的死灰复燃。其次是出于*事防御的需要,当时朝廷明显感到强敌沙俄的威胁。还有就是出于地理位置的考虑,如汉代西域都护府设在轮台、唐代安西大都护府设在龟茲(今库车)、北庭大都护府设在北庭(今吉木萨尔),伊犁当时处在全疆的中心,在此伊犁设将*,在乌鲁木齐设都统,在喀什噶尔设参赞大臣,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可以相互支持。
《乾隆帝戎装骑马大阅图》
这是第一任伊犁将*明瑞。惠远城就是他指挥建造的。
阿桂是伊犁屯垦的创始人,从南疆各地迁移六千户维吾尔农民,安置在伊犁河两岸定居开垦(史称塔兰奇),为伊犁*民粮食供应的主要来源。
出土的大炮。
讲解员指着墙上的*地图告诉我们,红色小灯显示的是现在的*边境线(即国界线),而*色的小灯表示年以前的国界线。年,根据《中俄伊犁条约》及其子约,塔城东北和伊犁、喀什噶尔以西约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被割让给沙俄!这样,原来位于*中心的惠远伊犁将*驻地距边境仅数十里,偏隅西陲再也无力总统全疆,全疆行*中心不得不从伊犁东移,将省会设于迪化(今乌鲁木齐市),由巡抚统辖全疆。伊犁将*只是管理伊塔边防,仿照旧城规制,在惠远故城以北十五里另筑新城。
年,浩罕国陆*司令阿古柏悍然出兵侵占*,沙俄则趁乱强占伊犁地区(注意看地图,年阿古柏从喀什侵入,年沙俄侵占伊犁地区)。年,清朝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务。左宗棠指挥清*在*连战连捷,不到两年就收复了*的大部分地区。
此时,清*府多次同沙俄交涉,要求归还伊犁地区,可俄国人拒不理睬。可随着*战事不断的胜利,形势对清*府逐渐有利。年7月,清*府派崇厚为特命全权大臣,出使俄国与沙俄进行关于收回伊犁的谈判。
没想到,崇厚竟然在没向朝廷汇报的情况下,擅自签订《里瓦几亚条约》。条约规定割让伊犁以南和以西的大片土地,清朝向俄国赔款五百万卢布等,而换回来的,只是一座三面被俄国包围的空城伊犁。
这个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回国内,上至光绪皇帝及一部分爱国官员,下至普通民众都是无比愤怒。清*府决定重新派人进行谈判。同时左宗棠则派兵进入*,分三路向伊犁地区挺进,做好一旦谈判失败,就武力收复伊犁的准备。
这尊铜像应该是左宗棠,*有今日之国土,其人功莫大焉。
年,清*府改派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出使俄国,曾纪泽与俄国外交大臣格尔斯和驻中国公使布策经过半年多的激烈交锋,曾纪泽据理力争终于迫使俄国*府修改条约,重新签订了一份《中俄伊犁条约》。
此次重新签订的条约,赔偿费增加万卢布,但收回了伊犁南边的大片领土,同时在商务方面也争得了很大利益。此次谈判虽仍是一个不公平条约,但以当时的国际环境,能迫使沙俄修改条约,做出让步,重新让出已经到手的领土,实属不易。此次谈判也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成功谈判。
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
惠远有新旧城之分,旧城于年沙俄侵占伊犁后遭毁,新城于年收复伊犁后重新修建,这就是现今的惠远城。旧城垣高一丈四尺,周长九里三分。年再度扩建,周长延伸到十里六分三厘,成为当时*第一大城。
我们来到户外的绿地上,观看室外的展品。
绿地上散布着石碑与石狮,走过去看看。
关于界碑的说明(界碑见下图)。
界碑上的文字已经很难辨认了。
界碑上的字迹虽然已经模糊不清,但上面的双头鹰标记还是挺清楚的(双头鹰是沙俄国徽上的图案)。
这尊石狮,造型非常奇特,明显不像内地的风格。
我们进入正殿参观。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高7米,前、后出廊,单檐歇山布瓦顶建筑。
这是伊犁将*议事的地方。
从大殿里出来,我们到西边的营房去参观。
这里陈列的是有关*两个民族的迁徙史。
这是土尔扈特族东归示意图。
土尔扈特族,清代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附近的雅尔地区,17世纪30年代﹐其部首领和鄂尔勒克因与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浑台吉不合﹐遂率其所部及部分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牧民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自成独立游牧部落。17世纪60年代﹐俄国顿河农民起义后﹐土尔扈特人纷起响应。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率领部众发动起义﹐并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祖国。
关于这段历史,后面还会涉及,此处不再详述。
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
这幅地图显示的是锡伯族西迁*戍边进*路线图。
在我国56个民族当中,有一个人口不多却分居东北和西北两个地区的古老民族——锡伯族,他们当中的一支人马曾经从东北的辽河迁徙至最西北的伊犁河,万里跋涉,留下千古绝唱。
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十八世纪中叶,清*府平定准噶尔叛乱,然而统一后的西部边疆广褒土地出现了无兵防守的真空,经伊犁首任将*明瑞请奏,乾隆皇帝痛下决心,下令调迁英勇善战并懂得农业生产技术的锡伯*人前往屯垦戍边。
当时从盛京所属各城,调遣携眷驻防塔尔哈台之锡伯官兵名,眷属共计人。在长征的队伍中,还有一大批不愿与骨肉分离而随队前往的其他亲属,据记载,管带人员查明未注册跟随而来的闲散亲属共有名。再加上前后一年多时间在这条路上出生的多锡伯族婴儿,总共约五千人。
我们已知莫子也是锡伯族的,那她就是那五千锡伯族人的后代了。
这尊铜像应该是林则徐了(因为当时拍摄没有留下记号,这些照片很难对上号)。
道光二十一年(年)五月道光帝以广东战败,归咎前任,林则徐被革去四品卿衔,从重惩处,充*伊犁。道光二十二年(年)抵伊犁。他协助办理垦务,亲历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等地勘察,行程三万里,所至倡导水利,开辟屯田。又绘制边疆地图,建议兵农合一,警惕沙俄威胁。
参观出来,在营房处留影。
这是院子里摆放的红夷大炮。
红夷大炮,是欧洲16世纪初制造的一种大炮,明代后期传入中国。清朝时将“夷”改为“衣”,便成为红衣大炮。此炮铸造精良,威力不凡。炮长3米,口径-毫米,重量2吨,射程可达2-4公里不等。
我们往外走,这是将*府的围墙,中间有一段是原来的。
我们往西来到一处院子,这里有一个“惠远古城历史文化展览”。
大殿正门上挂着“功勋之城”的匾额。
这是“伊犁将*巡边路线示意图”。
所谓“巡边制度”,是清廷为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管辖,对东北、西北边境进行定期巡察的相关制度。*地区,则是在每年秋季由伊犁将*和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分别派出领队大臣和数百名官兵,分路巡察,定期会哨。驻守北部边境地区的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也按规定于每年五月间派官兵巡察边境有关地段。
这幅是“惠远城连通*各地的*台示意图”。
*台,系清代设置传递*报的机构。清制,除全国腹地设有相当数量的驿所外,通向沿边地区专司*报的是站、塘、台。嘉峪关口外设“塘”,每塘派千总、把总管理,而由特设的都司或守备督率之;西北设“*台”。例如阿尔泰*台都统所属*台四十四,库伦大臣所属*台二十五等。前面我们在讲到赛里木湖时就说过,那里原来设有*台,名曰三台,后来才叫赛里木湖。
这里要说明一下。图片左上角的那个湖泊,名叫巴尔喀什湖,原属中国,后被割让给沙俄。讲解员讲到此处时不无痛心地说,大家去过赛里木湖了,赛湖好大啊!但是丢失的这个巴尔喀什湖的面积有十多个赛里木湖那么大!
清代,在伊犁还设有官办的马厂、牛厂及羊厂,甚至还有驼厂。
出土的武器装备。
通过院子里的长廊,我们又进入另一个大殿参观。
这是惠远城城内街道建筑分布复原沙盘。
城内建筑整齐,纵横四条大街直通四大城门。东门景仁、西门说泽、南门宣闿、北门来安。每条街上都有小巷,共48条。城中心建有高大巍峨的钟鼓楼,以镇四方。登楼远眺,四条大街通向东西南北城门大道,一城风光尽收眼底。旧城遗址仍存伊犁河边。惠远城内有规模宏大的将*府、参赞大臣衙署、领队大臣衙署、理事同知和抚民同知衙署等。当时的惠远城也是驻*重镇,乾隆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的三年时间内,从热河、凉州、庄浪等地迁调满洲、蒙古官兵名及鸟枪步甲名到惠远。城内城外有不少*事设施、*器库、*局、火药局,还有官兵操练武艺的教场。城内设有学校10所、官学、私学、义学均有设置,还专门办有俄罗斯学校、培训外交人材。
这是当年修建惠远城时采用的工艺(不详细解说)。
这是清代在全国设立将*府的示意图。最西边的就是伊犁将*府。
这个大殿门口上挂着“文化之城”的匾额。
写此篇游记查资料时,才发现我们漏看了两处重要景点(好像讲解员未曾提到啊,只好从网上借几张来)。
一是“林则徐家风馆”。林则徐曾经流放伊犁,在惠远古城生活了两年零一个月,曾在这里带领边疆人民开通水利,造福伊犁和各族人民。
这是一处僻静的小院。
门前立着林则徐的塑像(看上去雕塑的技术不怎么样啊,怎么塑造人物的?)。
“林则徐家风展馆”。
林则徐手书的对联。
这中间坐着的就是林大人了。
院中还有一处重要建筑未看到。年《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签订后,沙皇俄国还在惠远设立了领事馆(沙俄在中国设立的最早领事馆)。
看了惠远古城,知道了许多我们以前所不了解的*史,不禁让我们唏嘘不已。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只有今天,中国人才真正能够扬眉吐气,不再受人欺负。
中国人什么时候有今天这样的神采,有今天这样的自豪骄傲!
我们乘电瓶车去停车场。
再见,夕阳下的惠远,曾经的*中心!但愿你从此不再受委屈。
未完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