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的博大与细微之美--读《美在塔城》有感文
李佩红
作为一位读了一辈子的书,爱了一辈子的书的人,没有比收到远方寄来的书更心悦的事了。
立春在即,万物悄然萌动,室外仍是皑皑白雪世界,晨起坐在窗下花间,想象远方的那个人躬身将书包裹好、填写地址,两个相隔千里的人抚摸着同一本书,在此时、在彼时,友情之水漫漶于心。静静打开书,由文字陪伴着眼睛去陌生或熟悉的地方旅行,这平凡中潜流的浪漫怎不叫人留恋,何况,一次收到两本书。
“文化润疆”提出不久,*西北部的塔城地区文联率先出版了《美在塔城》《爱在塔城》两本文化书籍。不得不佩服塔城人对文化脉络的准确把握和前瞻性。
《美在塔城》在有限的文字里,集塔城地区的历史、人文、地理、风情、民族、文学、旅游、节日、摄影等多种元素,烹饪出文化盛宴。评论一本满汉全席式的文化盛宴,像一只蚂蚁饕餮大象,除了消化不良,任何语言都显得多余、苍白和无力。只需要翻来书欣赏,必收获满满。
《美在塔城》大十六开本设计,彩色仿古纸印刷,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厚重、沉稳、大气。封面图片以暗红色加蓝黑线条虚化背景,穿透万象混和的统一基底,分离两个世界的界线,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意境。左下角斜出一丛淡紫色丁香花,花瓣清晰明丽、一明一暗,一实一虚的强烈对抗,表达着斑斓的宁静和丰饶的空朦。配上塔城标志性建筑,红楼浅浅的素描,把现实的喧嚣、嘈杂、是是非非阻隔在尘世之外,心中唯留静谧和花香。
《美在塔城》摈弃了风物志的传统写法,有塔城市、额敏县、乌苏市、沙湾县、托里县、裕民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为章节,在极短的篇幅内,突出各县、市主要特色和风情,诗歌、散文、图片,穿插其中,图文并茂、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塔城手风琴艺术节、额敏冰雪文化旅游节、乌苏啤酒节、沙湾大盘美食文化旅游节、托里阿肯阿依特斯文化旅游节、裕民山花节、和布克赛尔江格尔文化旅游节,一场接一场的节日,浓缩了塔城的精华,宛若一盏盏灯,照亮了人间烟火的平常日子,赞美之词在身体里汹涌。这些节日虽然我一次也没有参加过,但作为*人,谁没去过美丽的草原,谁没听过阿肯弹唱,谁没有喝过夺命大乌苏,谁没有吃过大盘鸡,美景养眼、美声悦耳、美食诱人。然而。美食美景和音乐从来都不简单,它一层层显影出塔城一种气度,一种胸怀,和开放自由、慈悲喜舍的天地仁心。
《美在塔城》处处彰显着博大而细微之美。
塔城地区几乎囊括*准噶尔盆地以西的大部分土地,我的出生地克拉玛依就躺在这10.5万平方公里、东西横距约公里,南北约公里的宽大摇篮中。我从小到大没离开过塔城温暖的怀抱。塔城地区下辖塔城市、额敏、裕民、托里、沙湾、乌苏、和布克赛尔五县两市,每个县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貌气韵。我数了一下书的目录,塔城地区人文景观多达百余处。奥布森自然湿地,塔尔巴哈台山、红楼博物馆、手风琴博物馆、巴依木扎风、野果林、古尔图胡杨林、乌拉斯台草原、千泉湖、安吉海大峡谷、玫瑰谷、苏拉夏情人谷、老风口风景区、阿克乔克草原、龙脊骨、哈尔嘎图森林公园等等等等,被塔城人民一以贯之的热爱保护着,这里的丘陵,草原,高山,峡谷,森林,草甸,湖泊,乃至沙漠,每一处皆如处子般纯洁、干净、简单、质朴,始终保有“西部净土”的美誉。行走塔城,走在自然的山水画卷间,放下世俗烦恼,远离喧嚣,避开冰冷的水泥城,品味一棵树、一块石、一朵花,一株草的细微之内,追求的生命大自在、大超脱。
十岁那年夏天,我随父亲穿过后山去额敏,父亲告诉我额敏归属塔城。额敏的天空干净、清澈、晴朗、明亮,没有一丝杂质,我埋没在很深的绿草丛中因不辨别方向而大哭,父亲的手仿佛从天空中伸下来,拉着我,我的心立刻安静下来。那时,我才知道,塔城很近,只隔克拉玛依隔着一重山,那里风月无边。工作后第一个想去的地方就是塔城。可惜,几十年后,我也只窥探了塔城的一角,塔城广大的地区仍未抵达。
《美在塔城》是多元文化的聚集地。这里“川流纵横、湖泊星布、牧草丰美、阡陌相连,融塞外粗犷和江南灵秀于一体,民风淳朴、社会和谐,多民族的风俗、服饰、饮食等文化交融在一起,形成了塔城独有的多元民俗风情,被称为“*民俗风情的博物馆。”汉、哈萨克、维吾尔、蒙古、回、达斡尔、俄罗斯、锡伯族、克尔克孜、塔塔尔、乌兹别克等29个民族,在这片大地上合和与共,共生共荣、生死相依。他们是在万花筒中跳舞的彩色豆子里,多角度折射出塔城的多彩的生活和丰富的美。大山、大水、大美人心,也是*博大胸怀的映照。
《美在塔城》是一本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书。塔城地区的地图形似一把铁锤,嵌入祖国边疆的西北边疆,具有神圣不可动摇的力量。书中一曲《小白杨》,再次把我带到塔城裕民县巴尔鲁克山的小白杨哨所,“一队战士,一棵远行的树,让边防哨所更牢固,守卫更有力量。”我国著名的哈萨克爱国民主人士巴什·乔拉克·巴平,农垦戍边的女烈士孙龙珍。黑龙江流域奉命西征,长达一年半的艰苦跋涉,不远万里西迁*戍边的达斡尔族官兵家属,守边防两百多年从未退缩,还有东归英雄,奋起反抗沙俄的压迫,朝着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踏上万里东归路,他们构成了塔城的精神群像和灵*高度。塔城人民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气节,在祖国的版图上猎猎高扬,荡气回肠、鼓舞人心。
通过《美在塔城》一书,轻而易举地在塔城的历史与现实之间穿梭往来,岩画、石人、古道、古城……沿着残存的遗迹,折身返回先民的维度,呼吸着先人的呼吸,感受着先人的感受,体会着先人的体会,使得塔城人有一种通天彻地的能力。该书并未浸腻在历史的漩涡中打转,既不博古厚今,也不博今厚古,而是用历史的纵深观照现实,给塔城的未来以正大光明的指向。
《美在塔城》的美还在于一帧帧精美的插图、一首首诗歌、一篇篇散文,犹如金碗银碗和玉碗献给读者的美酒,伴随着真诚、热情、悠长的歌声,喝了又喝,直至微醺,直至大醉。
酒醒,书在枕边,人仍在花前。
最后,请允许我说点题外话。
我出生在克拉玛依并在此生活了三十年,之后调去南疆库尔勒。我童年的记忆里,塔城是遥远的寒冷和凛冽,带着冬季羊群死亡恐怖气息。我知道克拉玛依通向塔城有两条路,国道克拉玛依至乌鲁木齐的路上一处叫72的地方,斜出一个钉子岔路,有人叫塔岔口。如果车从乌鲁木齐方向来向左拐入塔岔口,从克拉玛依出发则向右拐入,不管哪个方向拐进去,终点一定是塔城,过了塔城就是哈萨克斯坦国了。这条路我至今没有走过,据说从前非常难走。另一条路是便道,从克拉玛依背后穿山而过,车沿着洪水冲沟蜿蜒曲折,遇大雪封山,无法行走,夏季遇到洪水、车毁人亡,离奇古怪的事常常发生。这条危险的甬道去塔城比走72近得多,为此,大胆的司机宁可冒险。车道也是风暴走的道,对大多数的克拉玛依人来说,后山老风口是大风的发源地,上帝之手在塔城拉动鼓风机,大风一场接一场,猛烈而无情的扫荡无遮无拦的克拉玛依戈壁,掀翻了房顶,刮歪了树,吹老了人。那时候的塔城在我稚嫩的心里是恐怖的发源地,是一个让生活难上加难的痛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塔城朝着我记忆的反方向飞奔而去。今日若来塔城,再不会受颠簸之苦,每一条宽广的高速路,都能把你引向塔城,只要时间足够,可以尽情的领略塔城的绚烂、博大、丰饶和细微之美,油然心生敬意。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来吧、看吧,朋友们,让我们的身体和灵*一道在塔城大地上御风起舞。
文
李佩红
编辑
张秋梅
审核
杨*
“辛丑之春、乐在塔城”楹联书法网络展
塔城地区文联召开新书发布暨文学作品创作座谈会
塔城地区文联召开音乐精品创作座谈会
热爱生活的人终将被生活热爱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