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第一章锡伯族概述锡伯族百年实录初稿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最好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锡伯族概述

作者郭建中郭超

第一节锡伯族简介

锡伯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是二千年前生活在大兴安岭北段嘎仙洞周围的拓跋鲜卑人的直接后裔。

今天的锡伯族主要居住在辽宁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并分散住在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全国其他省区。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也有一些锡伯族。年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锡伯族人口人,其中辽宁省人,*有人,其中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有人,其它省区人。

锡伯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锡伯族仍在学习和使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用口语交流。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基本失去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日常用汉语交流。锡伯文满文互通。

明末清初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各兀者女真部落时,除福余卫的锡伯部落以外,东海锡伯瑚尔噶部、瓦尔喀各部中的锡伯人,扈伦四部以及苏完等部的锡伯人都归属努尔哈赤的建州部。年皇太极把已征服的七十部人组建为满州国。其中包括部分锡伯人。年努尔哈赤败九部联*后,福余卫的锡伯人与科尔沁蒙古一起接收了努尔哈赤的领导,年编为牛录,其中锡伯牛录不少于60个。这部分锡伯人仍称为锡伯,没有算在满族里面。年康熙帝决定从科尔沁撤出这部分锡伯,归入满州上三旗,正式编锡伯69个牛录、达呼尔5个牛录,合称为74个锡伯牛录。康熙38-40年又把锡伯人迁入北京、盛京,人口约6万人。这部分锡伯分散安排在两京的满蒙旗里面。锡伯人的纯牛录不存在了。年(乾隆29年)保卫边疆的需要,又从辽宁十五城内抽调了锡伯官兵人,连同家属余人西迁到伊犁组建了锡伯营,辖八个牛录(旗),他们远赴喀什噶尔、塔尔巴哈台驻防,并驻守19个边防卡伦。平息了分裂国家的张格尔叛乱。自力更生开挖察布查尔大渠,屯垦戍边建设新的家园。使得古老的鲜卑后裔被保留下来,满锡伯语言被保留下来,民族的文化、习俗被保留下来,成为世界级古民族活化石。也是清朝**制度—八旗制保留最长的一个。于年撤消锡伯营,改为河南设置局,年改河南县、年改称宁西县,年3月25日成立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之前年11月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乡成立。

在东北地区的锡伯族随清朝的灭亡不在八旗里面了,仍然分散居住,但有些地区锡伯人比较集中的成立了锡伯乡。如:年6月25日沈阳市新城子区兴隆台锡伯镇成立;年6月20日沈阳市新城子区*家锡伯乡成立。以后东北三省陆续成立了与其他兄弟民族在一起的民族乡镇。*治上实现了民族平等原则。

二千年前我们的祖先“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魏书·序纪)后“南迁大泽”学会捕渔。到北魏时期“颇有粟麦及穄、唯食猪鱼、养牛马,有曲酿酒。”(魏书·失书传)。到唐代“人牵犁以种”(唐会要·室韦)。辽代会同三年(公元年)“海勒水之地为农田”。金代锡伯在女真谟克里面,公元年二月“诸路猛安谟克之民万户屯秦州,赐耕牛五十头。”金代开始锡伯人以畜牧业、农业、渔业并重了。清朝康熙年代东北锡伯地方已成为重要的马匹、大米生产基地,康熙二十四年,黑龙江将*萨布素题本讲:“于锡伯地方购马六百余匹”,康熙二十二年(年)“由吉林伊通口一带将“锡伯米”约二千五百石运至黑龙江。”“*粮取诸科尔沁十旗及席北、乌拉官屯约二万石。”(吉林通志卷九十三)。正因为这样于乾隆29年西迁伊犁的锡伯人已到驻地立即开始屯垦戍边的伟业。西迁年来,陆续建成了察渠、察南渠、南岸大渠,多万亩土地被开发建设。

今天无论是东北锡伯人驻地,察布查尔锡伯八旗(八个牛录)已成为国家的重要现代化农业基地。

锡伯人参与工商业活动起步较晚,特别是*的锡伯人因八旗制的限制,待民国成立后极个别有志之士从事工商经营。东北的锡伯族,特别是生活在城市的人参与较多一些,出现了不少优秀工商经营者以及工程技术人员。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陆续建成了现代化的煤化工、电厂、畜产品加工、粮油加工、水泥厂等企业。建成县境内都拉塔口岸,对外贸易较快发展。经营工商业的锡伯人多起来。

锡伯族历史上受过契丹、女真、蒙古人的统治,估计部分人学习过他们的语言和文字,接受后金的管辖后开始学习使用满文满语;直到年对个别满文字母进行改革后确立了锡伯文的地位。东北的锡伯人随清朝的灭亡放弃了满文的学习使用,较早的接受了汉文化的教育,因此有机会直接上国内汉语或外语为主的大学,甚至上国外大学,这些人都成为国家的栋梁。*锡伯族八个牛录有小学,他们用锡汉双语授课,随着语言环境的弱化,人口的相对减少,母语教育艰难,会锡伯文的减少,目前县上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国家对少数民族的优惠,锡伯族受教育的人数、程度、就业都大大提高,整个民族的教育水平处在国内少数民族的前例。

锡伯人信仰萨满教,他是鲜卑人的本教,是最古老的崇拜“自然力”的神。相信这个神能惩恶扬善,保佑锡伯人的生命财产。同时又相信族神女祖宗喜利妈妈。这一族神又演变为锡伯人无文字时代的家谱代代相传。后藏区喇嘛教传入蒙古人地区后,又接受了喇嘛教。西迁队伍中有十位喇嘛,还有萨满。

还要供奉海尔堪玛法,他是所有牲畜的保护神,一般以神马为代表,传说鲜卑出大山时有神马带路,国家民委征集各民族吉祥物时,锡伯人报的是吉祥的白马。

还有供奉祖先的“锡伯家庙”,萨满神位等等。

锡伯族能歌善舞,以民歌为主,代表者有西迁之歌、打猎歌、渔猎歌、田野歌、萨满歌、怀旧歌、苦歌、长篇叙事歌等等。

还有珠伦呼兰毕、汗都春、平调、越调等等。

舞蹈有萨满舞、贝勒恩舞等等。

民间乐器有弹拔、拉弦、吹奏、打击等乐器。

生活习俗、婚俗、饮食、住宅、葬俗方面也有民族特点。

最主要的民族节日为“西迁节”,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全世界锡伯人共同过,怀念祖先,发扬广大爱国主义的西迁精神。锡伯族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有渔猎、射箭、摔跤、赛马、嘎尔出克、嘎拉哈、艾曼占地、打瓦尔、抓石子儿、放风筝等等。锡伯人姓氏目前收集到共个,其中29个汉字单姓,西迁伊犁的锡伯共有33个姓。

第二节锡伯族地域分佈

一、唐代及以前室韦(锡伯)都督府所属各部住地:

1、岭西部:今小兴安岭北段以西讷莫尔河流域;

2、山北部:黑龙江萨起山以北诺敏河流域;

3、*头部:吉林省农安、乾安、长岭一带;

4、如者部:黑龙江甘河流域;

5、讷北支部:嫩江上源伊勒呼里山一带:

6、蒙兀室韦:黑龙江省逊河流域;

7、乌素固部:内蒙古呼伦贝尔克鲁伦河下游;

8、移塞没部:内蒙古乌尔逊河、贝尔湖地区;

9、塞曷支部:兴安岭西侧,哈拉哈河以南;

10、和解部:哈拉哈河源一带;

11、乌罗护部:洮儿河中游;

12、那礼部:兴安岭以东雅鲁河流域;

13、乌丸部:兴安岭以东阿伦河与雅鲁河之间;

14、东室韦部:吉林洮儿河下游;

15、西室韦部:今额尔古讷河:

16、达姤部:吉林扶余一带;

17、达末娄部:嫩江中下游到呼兰河一带。

二、辽代室韦(锡伯)分佈地域

1、乌隗部:“居徐母山、郝里河之侧”今霍林河中下游。

2、涅刺部:“居黑山北,郝里河侧”今霍林河上游。

3、突吕不部:“居长春西”今洮儿河上支流归勒河流域。

4、突举部:锡拉木伦河上游炭山一带。

5、突吕部室韦部(本各大小*室韦)、戎泰州东北,今泰来县东北齐齐哈尔市周围,乌裕尔河流域,是唐代*头室韦驻地。

6、涅刺拏古部:“戎泰州东”今泰来县以东地区,唐代*头室韦驻地。

7、乌古涅刺部:乌古即唐代乌素固部,驻克鲁伦河下游,海拉尔河、图拉尔河(今哈尔哈河支流、可能辽代“沱漉河),乌尔逊河一带,辽灭亡后迁嫩江绰尔河、雅鲁河流域。

8、图鲁部:与乌古涅刺部同,属东北路统*司。

三、金代锡伯的分佈

1、年正月攻春州(即金史记达鲁古城)女古、皮室四部皆降。金兵一万取泰州。年七月,辽户二百来归,处置泰州。

2、年“惟章愍宫小*室韦二部达内地”。内地是张广才岭以东地区。

3、年徙乌虎里、迪烈底(即唐代乌素固部)二部与庞葛城,今齐齐哈尔市西北哈拉古城。年十一月买珠于乌古迪烈部及蒲玉路,今乌裕可河流域。

4、*头女真皆山居,号合苏馆女真疑即*头室韦也。今霍林河流域。

5、年移里闵斡鲁浑猛安下翕蒲谋克;“满州源流考”改写为“伊尔们(今吉林市西岔路河镇),鄂尔欢明安下锡布穆昆。”

6、夹谷谢奴隆州纳鲁悔河人。辽金隆州指扶余城,也称通州,纳鲁悔即纳尔浑。清代伯都讷附近有纳尔浑村。

7、金代胡里改部到清代称为东海席北地方瑚尔喀部,金上京(今阿城)距胡里改里。乌春是胡里改人:乌春曰:“女真与胡里改岂可为婚”。乌春为温敦氏、后裔子孙由长白山阿不辛河徒隆州(扶余),移里闵河(即伊尔门)”。

8、金世宗25年(年)把速频(今绥芬河)、胡里改路(包括今兴凯湖、锡霍特山西部瑚尔喀岭一带锡伯人)三十谋克迁到泰州以东的纳林河流域。这就为以后的伯都讷为基地,以瓜尔佳氏为中心建立锡伯王国打下了基础。

9、金代与锡伯有关的各部地望简表“

⑴完颜:(王阿力)驻哈尔滨东阿什河流域。

(2)温都:驻拉林河一带。

(3)蒲察:驻阿什河、伊通河、额尔敏河一带。

(4)奥屯:统门(即图门)、浑春河合流处。

(5)含国部:(即瑚尔喀部)在乌苏里江上游、北琴海(即兴凯湖)

四、元代锡伯部分佈区域

1、元初在东北设*民万户府五个,抚镇北边。他们是:桃温,距上都四千里。胡里改距上京四千二百里,距大都三千八里。有胡里改江并混同江。还有斡朵憐、脱斡憐、孛苦江。以五万户分领混同江南北之地。其居民皆水达达,女真之人。

2、海西辽东哈思罕等处鹰房诸色人匠怯憐口万户府。管理哈思罕等处,肇州、尕因温都儿诸色人匠四千户。

3、灰亦儿等处怯憐口千户所,至元年置。(注:今齐齐哈尔乌裕尔河流域,东岸有锡伯绰尔城。

4、蒲峪路,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十月,蛮*三百户,女真一百九十户於咸平府屯田,三十年仍於茶刺罕、喇憐等处立屯。(注:今黑龙江通河县岔林河流域以东有锡伯河地面,刺憐今拉林河。)

5、肇州蒙古屯田万户府,以乃颜不鲁古赤及打渔水达达,女真等户,於肇州旁近地开耕。

6、乃颜叛,追至不里古都伯塔哈之地。(锡伯故地伯都讷)女真、水达达官民与乃颜连结。

7、立海西辽东提刑按察司治女真,水达达部。

8、元初改开元,立万户府,被治于*龙府,元二十三年改为开元路。(注:包括锡伯住地伯都纳一带)

9、失宝赤万户府可能是锡伯人的万户府。(内蒙通辽市王长全)

10、“高丽史”记:公元年,所有速频(今绥芬河)失的否(注:可能指兴凯湖、锡霍特山一带席北地方),蒙骨、实怜、押兰、古里罕(注:罕字应该是甲字,即古里甲),兀的改等地面原系本国公镇境内,曾诏谕,至今未见归附。

五、明代与锡伯有关的卫所驻地。

1、福余卫,即金蒲玉路,今嫩江中游,富裕尔河南北。明代以伯都讷为中心,明末清初以图门为都督。(注:吉林副省长关俊彦的九世祖、与费英东是兄弟、同辈。)

3、朵因卫,嫩江西支流绰尔河边,下游有锡伯苏苏城。

3、泰宁卫:今吉林白城、科右前旗、中旗等地,乌兰浩特东南五十里有锡伯城。

4、建州卫:金代胡里改路,元代胡里改万户,明初在绥芬河一带与毛怜卫,建立了建州卫,继续往西北迁到苏子河畔吉哈渡口。留在兴凯湖,锡霍特山西部的胡里改人,即清初的席北瑚尔噶氏人于年归服努尔哈赤。锡伯瓜尔佳氏中老三朱撤跟随建州李满柱到了苏苏河硕里(刷觇河或少里川)在吉哈渡口(家谱汉文写扎汉多宽)。后朱撤的孙子御玉*汗到锡伯地方成为锡伯头人。

5、塔山卫:包括塔山左卫、前卫、木忽拉卫等;驻地在今黑龙江巴颜县硕罗河流域*塔山一带。东到锡伯河一带。锡伯纳拉氏纳齐布录之子塔拉赤为指挥同知。

6、兀者卫。辽代的兀者,金代兀的改、元代吾者、分布于呼兰河中下游,无者前卫由塔山卫塔拉赤子孙管理,子孙布颜时代迁到乌拉街建乌拉部(今吉林市),以西三十公里绥哈河边有锡伯城,以西伊尔门明代建伊尔门,苏完二卫。

7、撒力卫:今黑龙江通河县岔河流域,其东四十公里有西伯河(锡伯)。

8、木里吉卫,住地在嫩江东北一里墨尔根河流域。

9、玩里河卫,今齐齐哈尔雅鲁河,锡伯韩启昆先生家谱记:始祖住雅鲁河流域。

10、塔尔河卫:今洮尔河,该河流域有许多锡伯古城。如:新荒、哈敦苏屯、沙力屯、后沙力根、浩特营等锡伯古城。

11、弗提卫:今黑龙江富锦城西古城:吉林通志记“锡伯湖水皆于富克锦城境、散入乌苏里江。”

12、呕罕卫,在黑龙江依兰市东南今倭肯河流域。“吉林通志”记:锡伯山在三姓(即依兰)界。

13、撒叉河卫。在伯都纳(驻锡伯人)城西北六十里。

14、兀也卫:即瑚叶卫,锡伯瑚尔噶氏驻地。

15、勒扶卫:即勒富卫,锡伯瑚尔噶氏祖先叫勒富。

16、兀刺卫,今吉林乌拉街。

17、古鲁卫,嫩江北岸古龙镇,明末锡伯人住地。

18、萨哈勒察卫,黑龙江边保兴、马莲地方有萨哈锡伯河(汉译锡伯猎人河)。

19、锡伯河地面:旧写施伯、今依兰以西。

20、绰尔河地面:嫩江支流绰尔河。

21、绥哈河地面:在吉林西四十里,明初属哈达图。

六:清代锡伯人分佈地域

(一)康熙三十一年(公元年)从科尔沁蒙古撤出锡伯以前的住地:

1、吉林西四十里有绥哈河,有锡伯绥哈城。宁古塔城东南里哈济密、伊济密源出锡伯窝集。(东北边防辑要,曹廷杰)

2、顺治十七年七月,改徒席北流犯于宁古塔。(清史稿,本纪五)

3、年2月乌拉部布占太将瑚叶路(注:东海席北地方)康喀赉部人带回吉林乌拉,驻新大莫城。

4、-年东海胡尔胯部长纳哈答部民千户,丁男二千而回。(注太祖武皇帝实录)(满文档案中还记有六千余人)。乾隆七年副都统保善奏折里讲“我等先祖勒福,系原居在锡伯地方胡尔噶岭人,姓胡尔噶氏,其子孙投诚太祖高皇帝后,令我伯祖之孙纳哈泰管牛录。”实录记的纳哈答应该就是奏折讲的纳哈泰,是席北地方胡尔噶氏人。

5、自船厂至墨尔根设二十站由席百部中行,皆沙漠无山水。(全辽备考、林浩)

6、珲春,舒穆录氏住地。(注:珲春河一南支流叫西北沟即锡伯沟,南部山脉叫锡伯富集。明末清初库尔噶部长舒穆录氏杨古利住此地,归努尔哈赤后,因战功封武勋王。)

7、伯都纳,国初锡伯所居之地,城四周土坯砌墙,方一千三百五十丈。基宽三尺五寸,高八尺,四面有门。锡伯瓜勒察上红旗人最众,康熙三十一年吉林编设锡伯人等十六佐领外,伯都纳编设锡伯佐领三十个,封尔察佐领十个。今伯都讷所居锡伯,乃京王公包衣人,有包衣达管之,不入旗当差。(吉林外记、萨英额)

8、吉林东南,距勒福河里,绥芬河里,珲春里,玺帛河(锡伯河)里。吉林正南,雅哈河距城里,苏湾(即苏完部住地)里。吉林东北距希伯(锡伯)山里。(吉林志略,下)

9、齐齐哈尔东80里许,有西伯图尔屯(及锡伯屯)居民95户。黑龙江城西南28里许有乌扎拉屯,有七户人,南自喀刺图山起,北至西伯山止,里许游牧。(清代黑龙江孤本方志四种)。

10、科尔沁右翼前旗(今乌兰浩特),旗东南50里有锡伯城,周八里余。天聪八年八月霸奇兰征黑龙江由科尔沁吴克善所属之席北绰尔河地方经过。(蒙古游牧记、张穆)

11、齐齐哈尔城图说,国初达呼里、锡伯,封尔察诸部游牧之地。

12、岱布王所属雅达浑村讷沁章京,锡伯骁骑校内格,锡伯托克托和是佐领讷沁家人。雅达浑村住有六个牛录,还有锡伯和色村。(注:岱布王是科尔沁左翼后旗王,驻地在通辽市以南甘旗卡镇,雅达浑村是通辽附近的锡伯村。)(锡伯档案资料)

13、锡伯伯都纳村,乌聂恩村,王家子地方,萨勒巴岱村,法依法理村,古鲁村。(注:都在伯都纳以北,嫩江、松花江汇合处。)(锡伯档案资料)

14、图西吞以东四十里处之伯都讷可筑城,科尔沁王等将其所属锡伯、封尔察、达呼尔全数进献。再伯都讷安置披甲二千名。散居于科尔沁王等所属地方锡拉木伦,养息牧处,辽河等处亦有之,收之依次安置于伯都讷附近。(锡伯档案资料)

15、齐齐哈尔南北嫩江两岸,东岸穆尔呼楚村,西岸达尔呼齐村,东岸乌拉尔吉村,西岸博克顺村。(锡伯档案资料)。

16、锡伯广基尔村、塔克图村、抗固里村、莫罗浑、绰尔门,巴勒喀衣,呼雨哩河泌齐克莫多。(锡伯档案资料)

17、自杜尔伯特以西塔哈尔驿站由锡伯丁设屯耕种。喀木尼堪,衡瑚尔,莽纳、色布奇四村本年迁移。(锡伯档案资料)巴尔呼色尔济牛录,巴尔呼额尔格勒牛录附锡伯佐领。

18、明末清初锡伯族居地考(近人考证)

伯都讷村,嫩江南岸,与北岸的肇源县茂兴镇相对。古鲁村,今肇源县古龙镇。

萨勒巴达村,在图西吞村以北,而图西吞在伯都讷西四十里。乌聂恩村距伯都讷近。

王家子在茂兴镇西北的西湖北侧。

法依法里距古鲁村近,在王家子与古鲁之间。

乌兰诺尔村今肇源新站镇(新站泡)

达呼里村有一百余户,将及二百余年。

乌拉尔吉村,肇源新站西北十公里处嫩江东岸,今称古城村。

多鼐村即今多耐站,嫩江左岸的太和村

吉林大安县也是锡伯人的聚居地。

莫洛浑村,储粮重地,离伯都讷近,今大赉镇。

纳尔浑村,距莫洛浑村不远。

绰尔们,即茂兴站以西的八家渡。

嫩江西岸有达尔呼齐村,即泰来县,锡伯人沿呼尔达河而居。

博克顺,即鄂各墩,属靖安县,今镇来县。

穆尔呼楚村,今杜尔伯特旗胡吉莫镇一带。

塔哈尔站,即黑龙江富裕县塔哈镇。

塔尔哈村,即杜伯特旗塔拉哈乡。

温托混(泰来县时雨村),特木德里(齐齐哈尔昂昂溪头站村)、卜奎(齐齐哈尔市)至塔哈尔全程公里,大路两旁成为锡伯人的聚居地。

喀木尼堪、衡湖尔、莽讷、色布奇四村在呼雨里河下游一带。

富拉基尔和梅里斯区临江段是锡伯人居住地。

雅达浑村,其地在辽河以南。属科尔沁左翼后旗王。

塔克图村,属土谢图科尔沁右翼中旗王,广吉尔村与塔克图屯相近,今霍林河西南。

锡拉木伦,养息牧外及辽河等处锡伯四牛录附丁,家属住搜登(永吉县)伊勒门(伊通县)萨伦(大安县新萨乡月亮泡南萨伦城)等地。

(二)—年锡伯人驻地

1、康熙三十一年(年)四月二十九日兵部文:“科尔沁等将其所属锡伯、卦尔察、达呼尔丁一万四千四百五十八名全数进献,可以披甲之丁一万一千八百一十二名。归上三旗,再在齐齐哈尔安置披甲一千名,附丁二千名。再伯都讷安置披甲二千名,附丁四千名,再乌拉安置披甲一千名,附丁二千名。”(锡伯档案资料)

2、康熙三十一年八月八日,黑龙江将*萨布素起本:

将移驻齐齐哈尔、乌拉、伯都讷之兵四千名、附丁八千名,请合编八十牛录,皆归上三旗。镶*、正*二旗各为二十七牛录,正白旗为二十六牛录。(锡伯档案资料)

3、康熙三十四年齐齐哈尔前都统玛布岱咨文:

虽将齐齐哈尔锡伯等初编二十四牛录,……远处买卖兵器,请每牛录各设弓匠、铁匠一名。(锡伯档案资料)

4、康熙三十八年宁古塔将*沙那海咨文:

“伯都讷地方三十牛录锡伯即将迁移。”“在伯都讷等处,有自乌拉,伯都讷迁移之四十六牛录锡伯(注:其中有伯都讷锡伯牛录三十个,吉林乌拉锡伯十六牛录)人等现成田舍。”(锡伯档案资料)

5、康熙三十七年二月兵部咨文:

“招集齐齐哈尔所有锡伯人等,迁至归化城。伯都讷、乌拉所有卦尔察兵,著并居伯都讷、看护牧群。伯都讷所有锡伯人等,著迁至盛京。乌拉所有锡伯人等,著迁来京师当差。”(锡伯档案资料)

6、康熙三十八年二月,黑龙江将*萨布素咨文:

“人口甚众,归化城之米不敷供给,相应停止将锡伯人等迁往归化城。赶紧迁至乌拉境内种田,食其耕获之粮,迁至盛京。”(锡伯档案资料)

7、康熙三十九年六月后部咨文:

“将齐齐哈尔所驻二十四牛录锡伯等迁至伯都讷,又迁奉天时沿途所减人口数目,……两队共减人口一千二百三十九。”(锡伯档案资料)

8、迁盛京的锡伯兵安置情况:(清朝文献通考.兵考四)

康熙38年-41年:盛京安置在八旗蒙古、满州佐领下锡伯兵名。风城名、辽阳城名、熊岳城名、金州城名、岫岩城82名,广宁城40名、锦州44名、牛庄20名、抚顺20名、铁岭20名、宁远20名、中前所20名、中后所20名、小凌河20名、巨流河20名、白旗堡20名、小黑山20名、闾阳驿20名、开原名。合计名。(注:齐齐哈尔、伯都讷迁来前的兵数为2名)

后来雍正编的“八旗通志”中记:开原名,多了一名。新增绥州城名,易(义)州城名,兴京53名,盖州24名。

9、迁京师的锡伯人安置满蒙旗内:

(1)镶红旗蒙古三甲喇二十四牛录内,锡伯共68户。

(2)镶*旗满州旗第二参领下有锡伯41户。

(3)康熙五十七年四月上驷院咨兵部文:

“此次需用锡伯甲,由尔部转行八旗,令满蒙二旗每旗合派锡伯甲各六十名。”(锡伯档案资料)

(4)广录先生回忆录:“北京东城东巷胡同,旁边就是前清考场“贡院”,这一带所住的旗人都是锡伯八旗,我们俄文法*学校的教务长唐嘉祥先生就是锡伯八旗人。”

(5)山东德州:康熙三十八年自京城放席北披甲四十二名丁之补。(八旗通志)

(6)雄县五十名驻兵除锡伯披甲外,均不会满州语。雍正十一年十月

(7)沦州有锡伯披甲三十四名。乾隆元年四月

10、大部分锡伯迁京师辽宁后留在吉林、黑龙江以及后来从别处迁来的锡伯人驻地:

(1)宁古塔将*鄂弥达谨奏:正白旗陈锡伯佐领、协领乌呼尔玛称:三代五次管该牛录,系乌尔呼玛之世管佐领是实。

(2)嘉庆十一年十月:蒙古八旗有锡伯世管佐领一,锡伯兵63名,锡伯闲散70名,幼丁名。阿拉楚喀有锡伯幼丁3名,拉林有锡伯兵2名,幼丁7名。乾隆九年自京师派闲散来以上两地,阿城锡伯闲散24名,西丹27名。拉林有锡伯闲散25名。后繁衍的锡伯闲散19名,西丹52名。伊通地方锡伯兵25名,锡伯闲散名,西丹48名。赫尔苏、巴延鄂佛罗、布尔图库苏巴尔罕边门各处有锡伯二名。以上锡伯兵92名,闲散名。

(3)宁古塔镶*旗佐领由锡伯防御何昌拟陪。咸丰九年十一月。

(4)宣统元年双城堡协领人口统计:双城堡八旗中有西伯(锡伯)户,男女名。以上是今吉林锡伯的来源。

(5)《黑龙江志稿》户:锡伯打牲部落。乾隆年间进入呼兰,分居邵家各窝棚。汉姓有关、付、何三姓。

(6)哈尔滨市锡伯付伟家谱记:第一代纳布住黑龙江爱辉范园地方。乾隆年间经齐齐哈尔进入呼兰河畔的西下游洼子(今富强)。

(三)、乾隆二十九年(年)锡伯一部西迁伊犁后的分布情况:

1、盛京将*舍图肯奏折:乾隆二十九年四月十九日“由盛京所属各地锡伯兵内,酌选家中无所牵挂、年富力强马背技艺谙练、善于打猎者一千名,官员内拣选防御十员。骁骑校十员。……携眷移驻塔哈巴哈台等处。

2、清朝文献通考:第页

沈阳

兵丁人

防御1.驍骑校2

风城

兵丁45人

防御1.

辽阳

兵丁66人

防御1.驍骑校2

开原

兵丁94人

防御1

广宁

兵丁60人

驍骑校1

熊岳

兵丁51人

防御1.

复州

兵丁52人

防御1.驍骑校1

岫岩

兵丁28人

驍骑校2

金州

兵丁44人

防御1

盖州

兵丁15人

防御1

锦州

兵丁24人

防御1

义州

兵丁61人

驍骑校2

牛庄

兵丁23人

防御1

兴京

兵丁23人

抚顺

兵丁10人

合计

20人

3、乾隆二十九年四月十九日盛京将*舍图肯奏折:

第一队派去之防御五员、骁骑校五员,兵四百九十九名,官兵之家眷老少共一千六百七十五口。第二队派去之防御五员,骁骑校五员,兵五百零一名,官兵之家眷老少共一千六百名。

4、乾隆三十年八月二十七日伊犁参赞大臣爱隆阿折:

除已入印册之家口外,沿途陆续生男女幼童共三百五十余名。…..跟来闲散四百余名,其中男二百四十七名,女一百五十八名。

5、乾隆三十一年伊犁将*明瑞奏折:

适合安置锡伯兵之地,有伊犁河之南,惠远城对面之巴图蒙柯巴克,绰豁罗拜兴迤西,至豁吉格尔巴克一带。根据地方形势,按牛录、宗族编设村落,令其永谋耕耘之利,轮班委派兵丁到牧场学习养畜之道,操练技艺等事宜。

6、乾隆三十二年六月伊犁将*阿桂奏折:

锡伯、索伯、察哈尔三部,亦同厄鲁特部,请增添两牛录,俱整编为八牛录,以为八旗。

7、伊犁锡伯营八个牛录驻地:

(1)一、三牛录为霍吉格尔一带,就是现在的地址,未迁移。

(2)二牛录驻地在绰霍尔河分叉处富勒建庄子附近。

(3)四牛录驻地现佛营地方。

(4)五牛录驻地在绰霍尔河南岸绰霍尔拜兴地方。

(5)六驻地在绰霍尔河南岸绰霍尔拜兴以东即现“孙朱克”村。

(6)七牛录驻地在绰霍尔河北岸。

(7)八牛录驻地在巴特蒙克以西喀勒森托洛海地方。

(8)嘉庆十三年春察布查尔大渠建成后,除一、三牛录,其余六个牛录陆续迁到察布查尔大渠两边现住地。

8、锡伯驻塔尔巴哈台换防兵:

(1)乾隆三十一年四月伊犁将*明瑞奏折:

本年伊犁派往雅尔换防兵,……由伊犁派兵一千二百名,满州兵派六百名,锡伯兵派出一百名,索伦派出五十名。

(2)乾隆三十六年十一月分得将*锦赫德奏折:

伊犁派往塔尔巴哈台换防满年,锡伯、索伦、察哈尔、厄鲁特兵一千三百名,新旧相兼,两年一换。

9、锡伯营驻喀什噶尔换防兵:

(1)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伊犁将*伊勒图奏折:

各回城驻防兵,亦照塔尔巴哈台之例,两年一换。锡伯部派实职官一名,委任参领,俾其统兵,领崔内选优良者一名,委任骁骑校,协助统兵。

(2)乾隆三十六年正月伊犁将*伊勒图奏折:

回城驻防兵,锡伯兵内派出一百名。

(3)嘉庆三年二月伊犁将*保宁奏折:

今派往喀什噶尔之兵三百名,请平均派出索伦兵一百五十名,锡伯兵一百五十名。皆每年更换一半。

(4)嘉庆八年五月伊犁将*松筠奏折:

先前奏请裁撤分得派驻索伦、锡伯兵三百名。

(5)嘉庆二十一年六伊犁将*松筠奏折:

喀什噶尔换防一事,派出满州披甲一百名,锡伯、索伦各一百名。每年更换一半。

(6)道光八年四月分将*德英阿奏折:

请将暂留喀什噶尔驻防之出征官兵,由伊犁派出替换,留驻喀什噶尔之兵二百五十名,此次派换防之官十员、兵四百五十名,共计兵七百名,仍照旧例每年更换一半。

(7)道光十三年六月叶尔羌参赞大臣长清奏折:

伊犁满营、锡伯、索伦部换防官兵五百名抵达喀什噶尔。

(8)咸丰二年九月,喀什噶尔领队大臣特克兴阿奏折:

满营、锡伯、索伦部官兵二百五十名抵达喀什噶尔。

10、从锡伯营调驻索伦营后的驻地

(1)嘉庆二年十一月伊犁将*保宁接上谕:

请由锡伯部拣选一百六十户,移入索伦部。

(2)锡伯营档案记:嘉庆三年元月选出十岁至二十三岁闲散,共一百六十家迁索伦营。三月派出修建的兵丁二十九人,副总官亲自带队。四月抽出一百六十辆车,借给民人二百四十两银,每两利息三钱,大人五百三十口,小孩一百零六口,合计六百五十八口。

(3)道光十三年十一月伊犁将*特依顺保奏折:

由锡伯部八旗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闲散、西丹内、拣选一百名,携眷移驻索伦部。

(4)锡伯档案记:

道光十四年四月,迁索伦营一百户,大人四百三十八口,小孩一百八十三口,共计六百二十一名。(注:两次共迁一千二百七十九口)

(5)从年《辉番卡伦的来信》中得知补充索伦营的锡伯人的驻地,索伦营左翼为达呼尔族,驻在霍尔果斯河以东。右翼为索伦族驻在霍尔果斯河以西四个牛录。锡伯人补充了右翼,他们的驻地为策济、齐齐罕、萨玛尔、图尔根四牛录(四旗)。

以上四牛录于年中俄分界条约签订后都划给俄罗斯

11、塔城锡伯人的驻地

年—年伊犁发生回民动乱,在伊犁成立了苏丹汗国。索伦营被打散。(1)据俄国西悉毕尔总督来文:(年10月)“流入喀帕尔、阿拉桃屋等处男女大小共一万三千八百六十一人,内有索伦、锡伯三千六百九十五人。索伦等人从今年三月方来。”

(2)《筹办夷务始末》记:同治五年三月索伦、察哈尔等共三千四百人分在库尔乌苏、喀拉塔拉、喀帕尔三处安插。七月由索伦出来三百七十人,前往俄国阿拉玛图地方。八月间副总官博清阿带领若干人往俄营附近驻扎。(年)

(3)(清穆宗实录记)年十一月著荣全将苇塘子索伦人众妥为抚辑,以安其心。

年四月,据称塔城虽有索伦一*,不足以资防守。

(4)《清德宗实录》记:年四月,左宗棠奏:伊犁索伦一前于伊犁各城失陷后,由荣全移苇塘子屯扎,嗣又移扎塔尔巴哈台。

年9月金顺奏:索伦官兵前驻塔城,原属一时权宜之计,伊犁现已收复自应调回,以复旧制。于明年二月以前,悉数官带前往伊犁。

年9月著金顺,将索伦官兵若干名驻防塔城,其余官兵即调回伊犁,以复旧制。年7月,伊犁将*金顺奏,请将塔城索伦营全数调回伊犁,乌鲁木齐官兵迁至塔城驻防。年3月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奏,请留索伦官兵驻防塔城。年9月伊犁将*色楞额奏,留存塔尔巴哈台索伦官兵,调回伊犁请给经费银两。

(5)《*游记》载:索伦、锡伯二营、同治初年逆回倡乱。该旗人民,多数逃难到塔,前荣参赞编索伦八旗。光绪九年,*府令该八旗留名作换防兵。后建先锋二营,其余全数回伊。十四年(应该是二十一年)改先锋为新满营。”

(6)《满文月折档》:年新建塔城满营,右翼四旗为锡伯索伦人,右翼协领富勒浑,锡伯、佟佳氏。正*旗佐领满营人塔里布。正红旗佐领伊犁满营人巴图纳逊。骁骑校伊纳逊,锡伯、莫都礼氏。镶红旗佐领秀成、锡伯、格吉勒氏。骁骑校双西布、锡伯、巴雅尔氏。镶蓝旗佐领希喇图、锡伯、瓜尔佳氏。防御巴哈泰,锡伯,札斯呼哩氏。骁骑校伊礼春锡伯、格吉纳氏。

(7)《*地方志张献延》记:右翼四旗二百九户,男女七百四十六口。

随着清朝八旗制的废除,塔城的锡伯人到喀拉哈巴克一带,修建阿布都拉布哈,开荒种地,发展农业生产,成为今天塔城锡伯人驻地。

12、霍城县伊车嘎善:

(1)年锡伯人巴里善的回忆录记:“苏丹国艾米尔汗和卓跟索伦人达成协议后回固尔扎城。这时索伦营总管骑善趁机逃到图尔根,四牛录达斡尔族继续留在霍尔果斯一带生活。塔兰奇东干人来到霍尔果斯时,四牛录达呼尔人跑到距俄罗斯不远的博罗胡吉尔住下来。同治三年(年)12月23日塔兰奇东干人对策齐、萨玛尔两牛录发动进攻。老人、儿童喝鸦片水自尽,大部死了。齐齐罕、图尔根的人逃到博罗胡吉尔俄*驻地保了命。随后一半索伦人迁到塔尔巴哈台,部分留在博罗胡吉尔和图尔根。塔兰奇人返回伊犁后,其他索伦人也到这里种田。

(2)锡伯营总管喀尔莽阿禀帖中说:同治四年八月索伦营左翼官兵家口一起进到俄罗斯住地,右翼官兵仍守围本营。同治五年十一月,爆乱者又到索伦营。用狡猾的办法攻打该营,并占领。

(3)《伊犁事变记》(佚名):“同治四年五月霍尔果斯被攻占,死伤万余人,临死时用大锅烧了鸦片水大家同喝,一部分死了,没有死的跑到俄国占领地。(同治十年(年)五月俄国塔什干总督卡尔巴阔夫带骑兵,在南山克特满地方扎营。苏尔旦到河南,从锡伯营出人迎战。喀尔莽阿即总官写信给住在克特满的索伦营总管:“俄兵如从河南进兵,锡伯营会遭殃。”

从以上资料看一半的锡伯人逃难到了俄罗斯地方,在阿尔玛图地方有人,其他地方有人。其余的4-5千人仍在自己的家乡生活。年俄国占领伊犁后,部分从俄国回到故乡。年11月荣全把另一部分索伦人众安置在塔尔巴哈台以西苇塘子地方。

年收回伊犁后,金顺将*恢复了索伦营制,达呼尔人仍住在达呼哩嘎善(61团八连)周围。锡伯索伦人先驻恰特拜一带(今农四师64团草原之夜风情园),后伊犁将*金顺视察后决定到紫泥河一带。紫泥河、加尔苏之间建佛嘎善。从61团注入的格干河,西边驻达呼尔*民,东边驻锡伯*民。两年后建了大庄子(今64团水管处一带),年修建索伦大城(64团二连一带)。大庄子东边,索伦大城西边有锡伯学校。后来因严重的瘟疫,人们搬出了“佛嘎善”散居霍城各地。年索伦锡伯人在锡索文化会会长安子英的协助下,选切得克苏、大西沟两水汇合处以西土地为基础新建自己的驻地,因为新建称其为“伊车嘎善”。

年11月成立“伊车嘎善锡伯自治区”,后改为锡伯乡。包括伊车嘎善村、喀拉塔石村、柳树渠村、赤哲嘎善村、加尔苏村。

13、惠远城新满营一部迁巩留屯垦:

(1)年伊犁将*金顺奏折:

为拟拔伊犁锡伯营闲散壮丁、移驻惠远城满营兵额,以复旧制。……据锡伯营领队报称,该旗人丁,自十六岁以上,到四十五岁以下壮丁,有五千九百余名,并男女老幼一万九千余名。除该营额设官兵一千三百余名外,所余之众,尚宜筹其生计,奴才等拟于此项壮丁内挑其强健者三千二百余名,移补惠远城满营兵额。其流寓塔尔巴哈台等处之兵,令其来伊,合计可得三千八百余名。(注:在塔尔巴哈台等处有余名)

光绪九年(年)五月二十七日*机大臣奉旨:著照所请,该部知道。钦此。

(2)光绪九年十二月伊犁将*金顺奏折:

“将锡伯营闲散壮丁选拔三千二百名,内有佐领五员,防御四员,骁骑校六员。正蓝旗协领由锡伯营正蓝旗佐领锡吉尔浑拟补。镶红旗协领由锡伯营正红旗佐领副都统即补副总管富珣拟补。镶蓝旗协领由锡伯营正白旗协领佐领吉福拟补。镶*旗五牛录佐领则锡伯营正红旗防御花河布拟补,四牛录佐领由锡伯营镶蓝旗防御伊勒信保拟补,五牛录佐领由锡伯营镶蓝旗防御蒙库泰拟补。镶白旗三牛录佐领由锡伯营正*旗防御乌勒登拟补,四牛录佐领由锡伯营正红旗骁骑校诺尼春拟补,五牛录佐领由锡伯营镶蓝旗骁骑校讷木精阿拟补。正蓝旗三牛录佐领由锡伯营镶红旗骁骑校伊棉阿拟补,四牛录佐领由锡伯营镶白旗即补防御额勒德春拟补,五牛录佐领由锡伯营正白旗即补防御伊勒噶春拟补。正*旗四牛录佐领由锡伯营正*旗骁骑校斐凌额拟补,五牛录佐领由锡伯营镶*旗防御雅尔坚泰拟补。正红旗三牛录佐领由锡伯营正*旗即补防御温平阿拟补,四牛录佐领由锡伯营正红旗即补防御富里春拟补,五牛录佐领由锡伯营正*旗即补防御吉准拟补。镶红旗三牛录佐领由锡伯营镶*旗骁骑校伯里善拟补,四牛录佐领由锡伯营镶白旗补防御哲克敦拟补,五牛录佐领由锡伯营正红旗防御赛沙春拟补。镶蓝旗四牛录佐领由锡伯营镶红旗佐领绰勒洪阿拟补,五牛录佐领由锡伯营镶蓝旗骁骑校阿木察春拟补。

光绪十年二月二日*机大臣奉旨:均著所拟补用。该部知道。钦此。

(3)光绪十六年(年)伊犁满营定两千人,再拟锡伯新满州千人。

(4)锡伯营总管穆精阿(年)回忆说:“伊犁将*富勒明额于公元年,新满营只留一千名锡伯,其余回锡伯营。”

(5)王俊昌回忆:惠远城隍庙附近是锡伯营居住地。

(6)斯德克·伊明回忆:城内西北住锡伯人,故称“锡伯巷子”。

(7)《清朝续文献通考、兵考、驻防兵》卷:

宣统三年(年)又奏,查伊犁特克斯塔柳地方,于光绪二十二年(年)派拨练*两旗。(注:锡伯营派去)种地二屯四分,将*马亮因屯田练*随时调换,难期练力,于光绪二十九年(年)把二十一年(年)裁撤的新满营兵额二百四十名归复,编为练*两旗,饬令携眷驻屯。嗣于三十年(年)又将特克斯塔柳兵屯,改归新满营(主要是锡伯)私屯。三十一年(年)奉朱批,查新满营由锡伯营挑设,并未拨给地亩,业准奏折改为私屯,此项屯地,自本年起,免其交纳税,以体恤而昭公允。

(8)、今巩固的锡伯人主要是新满营迁巩留屯田的锡伯人。

(四)内蒙古通辽市周围锡伯人住地

1、康熙三十一年四月兵部咨文:

“又查得,今所献锡伯、封尔察、达斡尔等,散居于科尔沁王等所属地方,锡拉木伦,养息牧外,辽河等处者亦有之。请将*等,将伊等散居者收之,均依次安置于伯都讷附近。”

2、内蒙王长全在《锡伯族早期历史与科尔沁蒙古》一文中写:通辽东北25公里敖力布皋乡以北两公里有西喜伯营子。通辽西16公里丰田乡东北公里有喜伯营子。通辽东南17.5公里有喜伯艾里苏木,科尔沁左翼中旗会田召苏木西4公里有托兰希伯嘎查,希伯花镇、希伯花嘎查。敖包苏木北5公里张家希伯嘎查、马家希伯嘎查。科尔沁右翼后旗阿古拉镇南3公里的锡伯营子。库伦旗三家子镇西北7.5公里希伯嘎查,下养息牧苏木下养畜牧嘎查,西下养畜牧嘎查,下养畜牧苏木额日根(即依尔根,汉译百姓)希伯嘎查。康熙38年锡伯南迁时,柳条边境内有些锡伯未能迁走,本人认为这个地区的蒙古人就属于锡伯人的后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