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在外,除了欣赏不同的自然风光,感受不一样的民俗风情,感知当地的人文故事,抑或学习体会当地的地理历史知识和民间故事之外,品尝当地的美食的确是一件不容忽视的美事。对我们这种几乎没有不爱吃的“杂食动物”来说,因吃不习惯而想念家里的味道想回家的这种想法几乎在全程将近半年的流浪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沿海的海鲜,广西、云南的山货、西藏的川菜(西藏的餐馆几乎都是四川人在开)······即便中午几乎都是以干粮填饱肚子,在宿营地我们也会尽量找寻一些当地的特色餐饮尝尝味道。有时候,旅行的味道、途中的很多故事或者下一站的目的地也会藏在这些餐馆里。而最让我们难忘的,便是长长的36天的*之行,竟然还没吃遍有代表性的*味道,如果就此忽略不提一笔,似乎有点太小瞧了美食在我们旅行中的比重了。
从西藏刚到南疆时,我们的饮食习惯还保持着在西藏吃大米饭加炒菜的感觉。第一餐是晚上天黑时赶到的红柳滩*营边,一对内地老年夫妇在*营对面简易的棚子里还种有几株颇为珍贵的小青菜,在冰天雪地的高原上能吃到一盘价格不菲的小青菜其实也是挺幸福的事。
手抓饭
而离开红柳滩真正进入南疆后,我们最开始遇见的却是在乡间交流的困难和点菜的困难。交流困难是因为乡间小镇上遇到的南疆人几乎全不懂汉语,即便是年轻人说的都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饭点时间走进一家路边餐馆,我们拿着菜单也看不懂、说不了,图片上基本没有米饭,一开始烤肉和面条又似乎不在我们的选择范围之内,而偶尔遇见一个店员会用普通话结结巴巴说几个词,让他推荐一份特色的食物,基本上都是各种名称的面条,每一种面条的名称都不一样,里面的配料也不一样,一般以牛羊肉+土豆或西红柿为主。于是开始两天我们几乎都是面条当主食,总感觉不够尽兴。
真正品尝美食开始在喀什古城。夜间逛到美食摊前,一排排的各种牛羊肉、各种美味吃法几乎到了眼花缭乱的地步,品种丰富、价格又便宜到让人吃惊的程度,*的计量单位都是公斤,一公斤的牛羊肉比我们老家一斤价格还便宜。我们想一家吃一个品种过去,没吃到三家就已经吃撑了,于是更多的时间就在人群堆里挤来挤去,看*味道的吆喝、看各种新奇的吃法,看维族妇女在家门口席地而坐炸“撒子”,看维族老头烤着各式品种的“馕”,然后在夜幕下的古城街道昏*的灯光下,遇见一位妇人,面前的地上摆着几只大碗,碗里是她自制的酸奶,5块钱一碗的价格便宜到让人不敢相信,酸奶的量大到我们俩一起足以当两餐(夜宵和早餐)。
馕摊
当地人一样拎着倒在塑料袋中的酸奶优哉游哉心满意足的回到旅店,那口味一直到现在似乎还依然在回味。可惜第二天白天想再多买些在路上吃时,就再也没见到她了。
每一种面条都有各自的名称
后来我们在离开喀什后每到一地就心心念念找当地人自制的酸奶,却再也没找见,一直到塔县的小艾山爷爷家里,才又见到了他们自己做的酸奶,竟然差点把一脸盆酸奶就着白糖一口气吃完。也因此那份自制酸奶的味道一直留在我的美食记忆里挥之不去。而即便没有自制酸奶吃的日子,买一大盒当地厂出的酸奶当每天的早餐和晚餐的一部分,成了我们在*的一个多月的日常饮食。
席地而坐炸“撒子”
白桑葚
小白杏
当然除了酸奶,*的水果也是我们每天的标配。6月份,正是杏子上市的季节,那吃不厌的小白杏,吃得顾先生都想在自家地里种一棵杏树了。还有那路边随手可摘的白桑葚,真甜,更不用说又甜又脆又便宜的西瓜,车里就没有断过。那段发烧的日子里,酸奶和西瓜简直是我的救命食物。不是苹果和葡萄上市的季节,没吃到阿克苏的冰糖心和吐鲁番的葡萄,但最后离开*时,葡萄干和哈密瓜已经塞得车里没有空隙······
薄皮包子
烤肉
第一次真正接触地道的*美食,接触以前不曾吃过的味道,是在刚到伊宁那天的晚餐,小爱霞一家带我们进到一家当地正宗又豪华的酒店,点了一桌子的各种*美食,直到最后离席吃撑了都没有吃完······那一次我记住了薄皮包子和烤肉的味道,感觉哈萨克朋友太热情了,也感觉不吃完没打包太浪费太可惜了······而第二天爱霞妈妈带我们去他们家边上那家店里吃的烤包子,又一次引起味蕾的深刻记忆,在后来的一路上,总要在乡间寻觅这些记忆,也有那么几次,在一家围满了当地人的简陋的早餐店前,在每个人都拿着大盘需要买几十个烤包子的人群中抢到几个烤包子,那新鲜出炉的味道,带着羊肉的清香和油润,带着火炉的温度和酥脆,真是能让人想念很久的。
烤包子
还有在特克斯的时候,朋友带去哈萨克族人家里,大家席地而坐,唱歌助兴,喝的马奶酒,酸酸的口味,骗得顾先生喝得不省人事躺在席间鼾声如雷。而我犹记得那美味独特的被称为“那仁”的面条中的土豆味道,是我自己怎么也烧不出来的口感和味道。
相比较而言,那颇有名气的“手抓饭”,作为到*必吃的味道,在众多的美味群里,倒反而显得不那么突出了。但*的皮牙子(洋葱),却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洋葱,连生吃都带着丝丝甜味。
*唯一的一点比不上其他地方的口味,是水的味道。我们习惯了在酒店里烧水带在路上喝,一路过来直到西藏都喝惯了白开水,到*却不得不放上茶叶才能喝下去。*最好喝的水源在阿勒泰地区,那里的开水可以和矿泉水媲美,我们终于可以不加茶叶喝白开水了。
*的大盘鸡量大又味美,*的各种馕是我们常带的干粮,还有偶尔在塔城逛到的那家特色牛羊骨,肚子不饿的两人都能把一大盆骨头啃得干干净净,感觉剩一点汁水都是浪费。
在*的每一餐,都几乎变着花样吃到撑,而各种奶制品,吃得惯的吃不惯的,不计其数:奶疙瘩、奶豆腐、奶茶、奶片、马奶酒、骆驼奶······那骆驼奶酸得你第一口都没法下咽,据说是被当地人称为可以治病的好东西······
在*还能吃到新鲜的鱼,是我没有想到的。在阿勒泰地区的额尔齐斯河边上,那里的水质是我们在*遇到的最好的,不放茶叶的白开水也能喝出甜丝丝的味道,那里的冷水鱼非常有名,清蒸的口感也能和我们家乡的野生河鱼媲美。
小份的牛羊骨,吃撑了两个人
中午路餐:馕就着榨菜
一路吃吃喝喝,*的一个多月,几乎把我计划中的减肥计划全部打断,每次想少点两个菜,顾先生总会提抗议:总共才两三个菜,你少点两个我还吃什么?得,为了不浪费,硬撑也把大盘的几个菜都塞进肚子里,肉肉便也明显的在我们身上、脸上显现出来。可是即便这样每天变着花样吃,也还没有吃到某人心心念念的馕坑肉、烤全羊等等,成了他离开*后嘴里说了好几天的遗憾。
小艾山爷爷家的馕和酸奶
一直到回到家里的下半年,我们又收到了来自*的马肠马肉、骆驼肉、吊死干(杏干),还有各种的干果······
*琳琅满目的干果
*的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人们,都信奉伊斯兰教,所以牛羊肉是主要食物来源,又因地理环境和气候影响,叶菜很少,蔬菜基本以马铃薯、西红柿、洋葱和胡萝卜等为主,一些挑食不爱吃牛羊肉的朋友可能会失去旅游的一大乐趣。在后来的行程中,曾遇到一对上海老夫妻,退休后出来旅游,老头很挑食,不吃牛羊肉不吃没有吃过的食物,在没有他们喜欢吃的东西时,常常以自带的方便面为食。提起他们即将前往*,我心里却暗暗为他们可惜,在*旅游失了吃这一项,真是缺了非常重要的一环。而我,又暗暗为我们都是“杂食动物”没有错过每一处的味道而开心。
家家户户必备的点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