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得十万兵,长驱西北边,饮酒乌梁海,策马乌拉山,誓不战胜终不还。”这首《*河》诗中充满的爱国热情,至今读来仍有壮怀激烈的情绪。作者杨度笔下的乌梁海,是指唐努乌梁海、阿尔泰乌梁海以及阿尔泰淖尔乌梁海在内的广袤地区。阿尔泰山,是*北部的制高点,阿勒泰的得失将影响到现代*和西北边防。92年,*省长兼督*杨增新,保持清醒,认为阿勒泰只有并进*,才能完成归属中国的使命。“左宗棠在*的继承者”——杨增新,抱定决心,立志收回。写下《*河》诗的青年杨度杨增新对山水的热情向往民国建元,杨增新执***之牛耳,以省长兼督*守卫*十七年。杨增新(—),字鼎臣,汉族,云南省蒙自县人,光绪十五年进士。早年为官甘肃,历任天水知事、河州知府、甘肃陆*学堂总办,清廉自持,*绩卓著。在他任职的河州,当地少数民族将其誉之为“杨青天”。杨增新将*年初夏,杨增新从甘肃兰州押运协饷来到*迪化(今乌鲁木齐市)。从此,时年44岁的杨增新留任*,就职首任*陆*学堂与法*学堂监督。彼时清*府要求各省举荐人才,振兴国势,*巡抚联魁举荐杨增新。联魁评价,杨增新是“经世有用之才”。第二年九月,杨增新应召来到京城,吏部查验官认为:“杨增新年力精强,才识干练,起家牧令……询以边务事宜,言之均得体要。洵称关外得力要员。”毫无疑问,青年杨增新才干出众。9年六月,杨增新被任命为镇迪道兼*提法使。这个任命,使杨增新走到清末**局的关键位置,既是*省首府城市的最高长官,又是全省最高司法行*长官。杨增新将*杨增新布衣素食,清廉高洁,一件棉袍能穿十几年。他从来不置私产,狭小的卧室既是办公的场所也是用餐的地方,在这里他案无留牍,夙夜为公。杨增新不读无用之书,生活中没有特别嗜好,偶有闲暇之时便寄情于山水之间。杨增新对山水的向往,热情到哪种程度?——他晚年时身体都很硬朗,却在壮年时就说,死后要葬在天山天池或阿勒泰喀纳斯湖畔。天山雪峰科布多参赞大臣千里求援辛亥革命这场两千年来未有之大变革,引起了杨增新对西北边疆地区的警觉。9年2月28日,哲布尊丹巴宣布:外蒙古脱离中华民国,建元共戴,首都设在外蒙古库伦(乌兰巴托)。外蒙古独立这起重大事件,关系到*与外蒙古之间的重镇科布多的归属。接着,又是阿勒泰的归属。阿勒泰科布多,是清代城市名称,也是清代西北边疆区域名称。科布多幅员辽阔,东接喀尔喀蒙古的札萨克图汗部,西连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南通乌鲁木齐和巴里坤,北邻唐努乌梁海,西北面还与俄罗斯接壤。广袤的科布多,在今天分别属于蒙古国、中国、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四个国家。清朝雍正九年时,皇帝命人在布严图河畔修筑科布多城。乾隆二十四年,科布多设置参赞大臣,归乌里雅苏台将*节制。年,清*府派出参赞大臣驻科布多,另派办事大臣驻阿勒泰,实现了科布多与阿勒泰的分治。左宗棠民国元年,外蒙古宣布独立时,科布多参赞大臣溥锏,紧急向民国*府大总统袁世凯告急。那时,外蒙古骑兵包围科布多,日夜不停寻衅攻城,科布多参赞大臣溥锏坚守城池,派出几拨官员飞驰两千里,翻山越岭,到乌鲁木齐向杨增新求救。杨增新决定出兵科布多,驰援科布多,但却遭到幕府人士的激烈反对。幕僚认为,此时出兵科布多,徒劳无功,劳民伤财,不仅无法改变科布多的命运,而且还会引祸*。帕勒塔,杨增新的支持者*杨督*演“围魏救赵”幕僚反对出兵科布多,而杨增新自有主张。杨增新认为,科布多与*唇齿相依,是我国西北门户,如果发生变故,尤其为全国安危之所系。因而,身为*省督*决不能置之不理,任由事态的发展。彼时,民国取代了清朝,从东南富庶省份筹集支援*的协饷也就断绝了。民国元年,*收到的最后一笔协饷是湖南督*谭延闿送来的五万两湘平银,杨增新拿出一半,用作驰援科布多的*费。右二为帕勒塔杨增新选贤任能,物色蒙古亲王帕勒塔,任驰援科布多总指挥。帕勒塔(—),*伊犁乌苏人,乃父是土尔扈特东部落六世君王巴雅尔。帕勒塔早年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精通*事,能打硬仗,拥戴共和,是个很有识见的人。帕勒塔不敢懈怠,调集20多营兵马飞奔科布多。各营兵马从*开拔之际,杨增新特别提醒带兵将领,此次出兵驰援科布多,万不可受外人恫吓与干扰。“吾辈只知以平定内乱,保全领土为宗旨,一切交涉(北洋)*府自能主持。”此时的杨增新,表现出了一个旧式官员的民族气节。科布多很遥远,沿途要走月余时间,外蒙古不相信*会出兵。各路兵马总计多人,克服缺水困难,陆续赶到科布多。*兵仅打两仗,就成功收复了科布多。杨增新没有想到,此战竟打得如此顺利。*兵虽在此时收复了科布多城,但却遭到北洋*府的掣肘。实际上,外蒙入侵科布多,是沙俄一手促成的。北洋*府下令,*兵撤出科布多。但,杨增新争取到*兵驻阿勒泰,以维持现状。*出兵科布多,胜而失地,杨增新早有预料。残酷现实面前,杨增新退而求其次,精心布置*防务。他意识到,“阿(勒泰)存则*可保,阿(勒泰)亡*难以独全。”对于杨增新而言,通过出兵科布多,实现了保全阿勒泰的目标。阿勒泰阿勒泰地区归属于*省当阿勒泰直属北洋*府管理时,北洋*府没有把这块“不毛之地”当回事,几乎等同于放弃,而在杨增新眼里却是宝贝。杨增新认为,阿勒泰改隶*才能归属中华。这样,阿勒泰才不可能被强邻所觊觎、所侵踞。杨增新大大方方地说:“阿山(阿勒泰)应以*为根本,*应以阿山为屏障。”基于这样的认识,毫无疑问,杨增新在涉及阿勒泰归属问题上是第一个明白人。首任阿山道尹周务学画像民国七年,帕勒塔亲王等人的策动下,直属北洋*府的阿勒泰所属蒙古三部,由王公贝勒联名呈文*,并专呈中华民国*府,请求把阿勒泰改隶*,改为*阿山道。民国八年六月,北洋*府改变了阿勒泰的行*格局:取消阿勒泰办事长官,阿勒泰归并于*省。阿勒泰不会追随科布多从中华民国版图剥离,杨增新选择派遣甘籍名将周务学担任首任阿山道尹。喀纳斯首任阿山道尹周务学统筹管理的土地,东西约两千里,南北约一千里,北冰洋水系的额尔齐斯河流向西北,成为*河流仅有出海口的特例。而美丽的喀纳斯湖,历经波折,最终回到祖国怀抱。喀纳斯湖,蒙古语,意为美丽而神秘的湖泊,位于今*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北部。如果杨增新当年松点劲儿,这个坐落在阿勒泰深山密林中的高山湖泊,已是别国的风景。阿勒泰禾木村*收回阿勒泰,以此扩大了疆界,巩固了西北边境线。雄心勃勃的*督*杨增新,绝不允许阿勒泰成为第二个科布多。在杨增新的苦心经营下,他果断采取*事措施,使阿勒泰最终没有继科布多后尘而脱离版图。包尔汉评价杨增新:“在*十几年同帝国主义国家或他们的代理人没有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或做过类似的口头默契,他没有依靠他们谋求什么,也没有借过外债。”阿勒泰禾木村阿勒泰结束语:“思得十万兵,长驱西北边,饮酒乌梁海,策马乌拉山,誓不战胜终不还。”这首《*河》诗中充满的爱国热情,至今读来仍有壮怀激烈的情绪。作者杨度笔下的乌梁海,是指唐努乌梁海、阿尔泰乌梁海以及阿尔泰淖尔乌梁海在内的广袤地区。而真正为乌梁海而战的,是孤独的杨增新。当外人迫使阿勒泰追随科布多之际,北洋*府已经放弃了这片土地之时,他却以微弱的力量和超然的智慧保全了阿勒泰万4千平方公里的土地。斯文赫定如果说左宗棠、王震两位将*是*历史上的头两位功臣的话,那么强硬的杨增新,完全可以排名第三。著名学者杨镰评价:“阿勒泰归属中华民国,毫无疑义,是民国建立以来的影响最大的中国扩充疆界事件。”年7月7日,杨增新在乌鲁木齐遇刺身亡,尸骨经西伯利亚铁路遥遥运回北京安葬。多年后,与之有过交往的瑞典学者斯文.赫定说:“杨增新差不多是过去时代的最末一个代表者,具有最高度的中国伟大的旧道德、傲气和爱国心,他唯一的梦想是中国的统一。”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