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播下革命火种的小小红船,到领航复兴伟业的巍巍巨轮,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破壁图强、砥砺奋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为热烈庆祝中国共产*成立周年,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开展*史学习教育相关要求,持续深化“学习身边榜样”,营造崇尚先进、争做先锋的浓厚氛围,玄武区正式启动“百名先锋典型领学*史”活动。
本期先锋典型先进事迹
班海滨
班海滨,年9月出生,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现为玄武区*队离退休干部第五休养所退休干部,南京市关工委思想道德教育讲师团成员。曾获玄武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玄武区最美*休干部等荣誉。
班海滨退休后,开始从事关心下一代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他积极为南京的中小学校、机关、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进行思想道德宣讲、国防教育宣讲,先后给秦淮区中学法制夏令营、新街口街道“红色记忆”主题活动、鼓楼区“学史明志,爱*报国”主题活动、长江路小学、海英小学、武家嘴实验学校等单位进行宣讲,听众人数达万余人。不论人数多少,每次宣讲前,他都会提前很久去准备每一堂课,确保准确完整地回答孩子们在课堂上提出的各种问题。他还积极参加演讲各类演讲比赛,他的《蓝色的梦》,在江苏省、南京市“老少共话中国梦”演讲比赛中,均获得第一名;年,其作品情景诗画《雪暖金陵》代表南京市参加江苏省老少同台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展演比赛,荣获一等奖。
本期先锋典型领学*史
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孔繁森年出生在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在*的培养教育下,他参*、入*,后来转业到地方工作。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当时担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欣然赴藏。他并非不知道西藏天高地远,并非不知道那里生活艰苦,并非不知道远离家乡和亲人意味着什么。但他更清楚地知道,这是祖国和人民的需要,这是*的召唤。
从踏上西藏高原那天起,孔繁森就暗下决心: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祖国这块神圣的土地,献给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孔繁森进藏本来是作为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选调的,报到后,区*委见他年轻体壮、意气风发,决定改派他到海拔多米的岗巴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征询他的意见,回答仍很痛快:“我年纪轻,没问题,大不了多喘几口粗气。”那时,*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过,为了在农牧区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他亲自到一个乡试点,又把经验在全县推广。在岗巴3年,他几乎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每到一地就访贫问苦,宣传*的*策,和群众一起收割、打场、挖泥塘,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有一次,他骑马下乡,从马背上摔下来,昏迷不醒。当地的藏族群众抬着他走了30里山路,医院抢救。当他从昏迷中醒来时,看到很多藏族群众守护在身边。年,孔繁森奉调回山东离开岗巴时,藏族同胞依依不舍地含泪为他送行。
同年,山东省在选派进藏干部时,认为孔繁森*治上成熟,又有在西藏工作的经验,便准备让他带队。组织上问他有什么困难,他还是那句话:“我是*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其实,孔繁森心里很清楚,家里确有不少困难: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如从前了;年近九旬的老母,生活已不能自理;三个孩子尚未成年,需要有人照看;妻子动过几次大手术,体弱多病。自己一走,全家的生活重担又要压在妻子一人肩上。他不会忘记第一次进藏时家里的情景,里里外外都是妻子操劳。但为了*的事业,孔繁森把对家乡、对亲人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把博大无私的爱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年,孔繁森第二次进藏后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工作。任职期间,他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的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殚精竭虑。年,一次车祸把他摔成了严重的脑震荡,颅骨骨折,高烧昏迷。住院治疗期间,一天,他得知一所学校发生了问题时,便不顾高烧未退、眼睛充血,骑着自行车赶到学校现场处理。在他和全市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这一次,听说孔繁森要延长在藏时间到阿里工作,有的同志劝他:你是山东的干部,已经先后两次进藏,该吃的苦也吃了。凭你的*绩和能力,回去一定可以干得更好、进步得更快。听了这话,孔繁森的神情顿时严肃起来:“怎么能说我是山东的干部呢?我们共产*员无论在哪里工作都是*的干部。越是边远贫穷的地方,越需要我们为之去拼搏、奋斗、付出,否则,就有愧于*,有愧于群众。”
进入阿里地界,孔繁森的调查研究也开始了。当天夜里,他风尘仆仆地到达措勤县委所在地。第二天上午,他不顾旅途劳累,召集县委、县*府的干部开会,听取汇报,并结合贯彻*的十四大会议精神,商讨如何发挥当地优势,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途径。随后,他又去看望和慰问驻当地的武警部队官兵。
经过对沿途措勤、改则和革吉三个县的实地调查,孔繁森透过这些地方贫困落后的现状,看到了当地蕴藏的巨大优势,即:丰富的畜产品和矿产品资源。他兴奋地对同行的同志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经济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对原材料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这对有着丰富资源的阿里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发展契机。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加快阿里经济发展的步伐。”
到阿里赴任前,孔繁森已把自治区的各有关部门跑了个遍,将阿里地区的自然概况和历年来经济统计数字都抄在笔记本上。为了进一步摸清阿里的情况,他一个县、一个区、一个乡地跑。从措勤到札达,从普兰到日土,实地考察,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在阿里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从南方的边境口岸到藏北大草原,从班公湖到喜马拉雅山谷地,全地区个乡,他跑了98个,行程8万多公里。
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阿里经济发展的思路在孔繁森的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年初,正当孔繁森带领全地区人民为实现阿里发展的宏伟蓝图而奋斗时,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雪席卷了阿里高原。他挨家挨户地走访灾民,分发救济粮和救济款。风雪中,他高声地鼓励大家:“有*和*府在,再大的灾害也压不垮我们。我们一定能帮助大家渡过难关!”
顶风冒雪,孔繁森背着他每次下乡都随身携带的小药箱,走村串户,慰问受灾群众,给被冻伤的牧民们看病。医院当过兵,粗通医术。来西藏工作后,为了解决当地缺医少药的困难,他做了大量工作。每次下乡前,他都要买上几百块钱的药,为农牧民看病治病。一次,有位70多岁的藏族老人肺病发作,浓痰堵塞了咽喉,危在旦夕。当时,没有其他医疗器械可用,孔繁森就将听诊器的胶管伸进老人嘴里,又对着胶管将痰一口一口地吸出来,然后又为老人打针服药,直到转危为安。
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奋战,阿里地区的各族干部群众在地委和行署的领导下,终于战胜了雪灾,全地区没有冻死、饿死一个人。但这场雪灾毕竟也给阿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雪灾和连续几年的旱灾、风灾,使孔繁森深深感到:光靠救济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自然灾害的威胁,只有尽快建立起抗灾防灾基地,才能使群众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他在地委、行署联席会议上提出了这一想法,得到大家一致赞同。
这一年7月,孔繁森在北京参加中央召开的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后,没有立即返回,他要利用这个机会当面向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陈述想法,争取支持。在北京的20多天里,孔繁森先后跑了十多个部门,每到一处,他都把记录阿里灾情的录像带放给有关同志看,一边放一边讲灾区群众的困难,说那里条件的艰苦,谈建设防灾抗灾基地对阿里的特殊意义,人们无不为他的一片赤诚所感动。
阿里的灾情引起有关负责同志的重视,破例为阿里解决了一大笔救灾款和项目资金。资金落实后,孔繁森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他知道,西藏和平解放40多年来,中央对西藏的财*补贴和基本建设投资累计达多亿元。这次西藏工作会议上,又确定了总投资23.8亿元的62个援藏项目。在孔繁森等地委、行署一班人的带领下,阿里的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1.1亿元,比上年增长6.87%,一幅全面振兴阿里经济的宏伟蓝图,正在这雪域高原上成为现实。
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塔城考察边贸的途中,在一场车祸中不幸殉职,时年50岁。噩耗传到阿里,传到拉萨,传到山东,人们简直不敢相信。人们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看到两件令人心碎的遗物:一是他仅有的钱款——8.6元;一是他的“绝笔”——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这就是孔繁森留下的遗产,这就是一个共产*员的高尚情怀!
本期学习*史回悟初心
班海滨:学习榜样精神,当好人民公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孔繁森作为*员领导干部的楷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代共产*人的优秀品质,塑造起新时期*的领导干部的崇高形象,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奋斗之歌、创业之歌、奉献之歌。
孔繁森精神不仅仅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精神遗产、价值遗存,更是我们广大*员干部克服困难和问题的法宝,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他都永远是人民心中一座永远的丰碑。在新时代新征程,虽然思想观念、社会环境、发展目标等都有很大变化,但我们*的宗旨没有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变,孔繁森精神仍然是广大*员干部学习感悟的精神财富。
学习孔繁森精神,我们要始终不忘为民初心,牢记复兴使命,在履职尽责中,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期待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把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处理好,真正做到解民忧、暖民心、纾民怨。要敢于俯下身子、沉下心来,走到人民群众中间,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真正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倾听群众疾苦,向人民群众请教、向人民群众学习、拜人民群众为师,把人民群众的期望记在心底、落实在行动中,脚踏实地、担当作为,增强履职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做人民群众的好公仆。
投稿邮箱:xianfengxuanw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