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塔城风俗记 [复制链接]

1#
盖博士白癜风遮盖液是不是治白癜风的药物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40117/4328634.html

第47期

地点: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塔城乡

民族:以纳西族为主

地理位置:位于滇西北,是丽江最西北的乡镇,与迪庆藏族自治州相邻,并隔江相望。所以虽保留有比较淳朴、传统的纳西风俗,但仍受到藏式思想与风俗的干扰,尤其在宗教信仰方面

宗教信仰:有的信仰纳西族的东巴教,而有的则信仰藏传佛教,有的都信仰,而且也有相融合的现象

历史:古代吐蕃与南诏的分界地不远处,曾架设有万里长江第一铁索桥——神川铁桥

以下依时间顺序粗谈塔城的一些风俗:

大年三十:也和很多地方一样,吃年夜饭、守夜、洗脚(有讲究,洗到膝盖),换新衣服等。在准备年夜饭之前,得先设置祖先的贡桌(或称之为牌位),祖先的位次的设置,无论辈分皆在同一高度的小桌或高度相差不大的小桌,但一般又分主次(本家为主,他家的为尊,或依坟地在不在本家区别),并分成几小桌,摆上干净的竹筷,相当于把故人接回来。在吃年夜饭之前,先给祖先摆饭,一道敬茶(新煎的砖茶),二道敬酒(家酿的白酒),皆倒于盅子内,换盅内的饮品时,将盅内的液体倒于贡桌之后。之后点烟,即将烟(香烟为主)点燃后置于祖先牌位之前(以整根自然的燃完为吉,若为燃尽,则可重新点之)。然后燃放鞭炮,就给祖宗们摆年夜饭。有些家会在贡桌之后点香,酥油灯等,有的则不点。值得一提的是,那晚上煮的是猪头,象征着重头来过,或说新的开始。吃过晚饭以后,倘若家里有未得气的(“萨牟的”,即在他大气将断之时未进行一个仪式,所以他们无法进入祖坟,也无法在家族的火化地里火化),自杀的,客死他乡的,则以水饭的形式告慰他们。水饭,包含了各种年夜饭里的饭菜,加了半温的水,有些还掺杂锅底灰、木炭等(但我家没洒过,所以具体的不是很清楚)。一般于太阳落山之后,天将黑只是泼洒于自家房子的周围(但好像还有方位等的讲究)。

大年初一:如果家里还保留着祭水坛的传统(及家族或家里还沿用着一口老泉眼,则会有祭水坛的仪式),则会于初一早上太阳将出之际去祭之。一般会拿少许檀香叶(几片“徐票”),几粒家里的新米,一小块茶,一点酒(有些地方不用茶与酒),并带一张纸钱(不知旧时如何)。到泉眼边后,先在祭祀的起烟的地方起烟,即点燃抿子(音译,一种易燃的松树,有松香(也叫松油)的滋润故易燃),然后将带青松毛的松树枝覆于其上,让他冒烟。随后将带来的东西均匀的撒在水里,点燃纸钱,将纸钱的灰扔进水里。最后祈祷再磕头,离开。据说这是对保佑家族多年的龙王爷或水神的一种告慰,以求它继续保佑。这种泉眼一般都被看得很重,里面不能有不干净的东西(“某硕某撤”),而且只能在初一这天维修它、清理它,否则有一系列的不好的讲究。

这天早上仍然给祖先摆饭,但摆的不再是大鱼大肉,而是糯米粑粑和饵块,一般都用油煎之。吃完后,上山去坟地里给祖先以及山神拜年。到达之后先在山神树旁的起烟处起烟,然后再整理坟前摆放贡品的地方。扫去杂物,铺上青松毛,然后依次在坟头放置并点燃酥油灯,之后点香,再摆上贡品。贡品由早上的粑粑,茶水,酒,糖果,水果组成。随后,点上烟,燃放鞭炮,磕头。离开前,在清明时生火做饭的灶台那里再起一次烟,并在起烟时洒黑白子(黑子一般由高粱子或乔麦平底锅内温火炒糊而成,呈黑色;而白子则一般由稻谷旺火于平底锅中炒爆而成,白色),为了避免家族未能进坟地的故人和其他孤*来抢祖先们的食物,因为传说那些故人看见黑白子会如获珍宝一般将之拾走,而不来坟地里捣乱。白子撒于坟地周围,离坟地较近,是给家族内的亲戚的,而黑子则撒在离坟地较远的地方,是给那些非亲非故的孤*的。

拜年:一般初二才去拜年,但如果只在本村,则可在初一下午上完坟后去拜年。礼品一般是饵块、茶、酒等,到达后,如果条件允许,则取一盆子或茶盘,盆(盘)底铺一层青松毛,放好礼品后,置于贡桌上,若带有肉类,如猪腿等,则一般会在猪脚接近猪蹄的地方贴上一圈红纸。摆好以后,则要给长辈们磕个头,说“啊四年”,即拜年了,新年好的意思。

祭天:祭天,纳西语中叫“木波”(音译相差有点大)。东巴经《创世纪》中记载说:祖先崇仁利恩和仙女妻子衬红葆白有了三个孩子,皆是男孩,但孩子长很大了,却不会说话。几经周折,仙女从父亲(可能是玉皇大帝级别的人物了)与母亲的对话中得知,应当设坛给在天宫的父母“祭奠”一下。于是遵循所听到的行事,果不其然,刚刚祭祀完,孩子就说话了。这是一个传说,一个神话故事,所以,祭天是对古老的祖先的一种祭奠,因为第一次(按神话的说法)祭天祭的是天上之人,所以称之为祭天。

祭天是一个家族的事,一般都由有威望的东巴主持。在初一到初十之内举行,每个家族皆有各自的祭天坛。祭天时,需要一只四脚全白而身子全黑的猪,一般养到斤以上,由家族内的成员轮流提供。还需要准备栎树枝和檀香枝等。把猪放血并洗剥干净之后,解剖,东巴会将肾等一些内脏挂在一些象征神灵的地方,并诵经祈福。一般,女的不参加,但有些地方也允许女的参加。(具体内容因未经历过而有些含糊)

初十:初十这天,按照古老的风俗,整个家族或整村会去山上一些已定的位置野炊,所以塔城有许多地方的地名是“测尼博古”,初十野炊之地的意思。晚上,还要重新给家里的祖先之位摆饭,即送祖,因为祖先于年三十被接回家后,贡桌一直未动,只有初十摆完之后,才能搬走贡桌。

祭风:这也是家族的活动,且外人不允许参加。一般由东巴主持,在诵经、主持法事之时,不得高声说话(除东巴以外的人员)。一般,他族的人员经过也会悄无声息的避开。

二月八:日期是农历的二月初八,又名“三朵节”,纳西语中称为“恒久货尼”(二月八之意)。传说那天是纳西族的祖先、战神——三朵(“阿普闪朵”)的诞辰。那天,家人会以家族或村为单位赶着牛羊去野炊。此外,那天,得煮腊肠(塔城一带的纳西语中称为“过国麻补”)。纳西族比较重视这个节日,所以在以前,您如果有一个纳西族伙伴,且比较铁,那么他会说“恒久货尼休了奈”,即二月八要来我家闲啊。

清明节:那天将去自家的坟地里做饭,那天上坟时,插梨花(也可不插)和柳枝(红皮柳,但有些地方也插杨柳,即白皮柳),鸡得带到坟地里再杀,且要给每一个坟头以及山神的牌位上滴鸡血,并沾上几根鸡的颈毛。仍然和春节一样,遵循死者为大的思想,先给祖先供饭,等燃放了鞭炮我们才能开始吃。

端午节:在纳西族眼里和心目中,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个去病的日子。这天,勤劳的纳西族会割自家养的蜂蜜,并从山里挖*连、白芨等药材,蘸着蜂蜜吃,据说包治百病,因为那天的传说那天挖的任何树根都是药。除此之外,那天还要防虫,即汉语里说的五*。一般会在房子周围撒一圈灶灰,或撒一圈石灰粉,据说可以防止蛇虫进入。

立夏:塔城以及巨甸、迪庆等一些地方有“臭水”,又称圣水。在立夏之时,那水甚是甘冽,很辣,有些地方的据说可以煮熟鸡蛋。于是,提前一两个周,家里的老人会先搭个帐篷,暂时住在那,喝那水,并用那水洗身子,据说对风湿病等的治愈很有帮助。到立夏那天,家人会到那个地方,用那水洗脸,并拿那水做饭。那天,煮的是猪脚,以前春季比较缺少蔬菜,所以猪肉从大年三十开始从头开刀,到立夏左右一般就只剩下猪脚了。当然现在不一定都开刀到猪脚了,但这风俗仍然保留着。

六月初一:农历的六月初一,是塔城那边的一个节日。因为小麦一般已经都已经收割,且磨成了面。所以,在农历的六月初一这天,要用新面祭奠祖先,即那天给祖先摆自家的新面,一方面,告诉祖先今年的收成,另一方面,恳请祖先继续保佑赐并福我们。有些家族则不过这个节日,因为有的家族习惯于在火塘旁吃饭时,便边吃边在火架上装点吃的饭菜。

火把节:火把节开始于农历的六月二十四,纳西语中叫“涩额”。初二十四那天会宰小猪,晚上给祖先们摆饭,当然,还会尽量的弄些那几天的水果摆上,然后于初二十六送祖。其间,有大火把节和小火把节之说,指其中的两天。按照古老的过法,火把节要扎火把,且怎么扎、扎几把、火把放在什么地方都有讲究,但都已经大体失传了。在古纳西族心目中,火把节是用来驱*,保平安的。所以,以前,人们在初二十四晚上吃过晚饭之后,就会让小孩在院子里捡小石子,随后,在太阳落山之后,天色渐暗之时,家里的年长者,会拿着一根短木棒,边走,边敲打房子的壁板,然后紧随其后的人则不断的大声呵斥并手拿捡来的小石子一把一把的撒向前方。古老的纳西族人民相信*神的存在,而且认为它们就藏身于板壁等我们会忽略和看不到的地方,于是,他们在那些*怪将出来之际,用短木棒敲击它们的藏身之所,将他们吓出来,再投之以石子,将其赶走。(这充分体现了古老的纳西人民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七月半:有的纳西族过七月半,叫作“闪美波计”。是*节。据说在火把节和七月半死的人下辈子命好,因为这段时间那些*被阎王爷放了出来,而恰巧这段时间死了的则被那些*打了牙祭,但不知咋地,人们都说他们下辈子命会好。

中秋节:与汉族的风俗并无大异,但一般不会非常重视。

十一月初一:与六月初一相仿,仍祭奠祖先,但这次用新米来祭。

十二月二十四:农历十二月二十四,纳西语中成为“滴刮二十四”,那天将会进行大扫除,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做准备。

以下则进行红白事的说明:

红事:

结婚:古时的婚事是由东巴来主持的,据说还有比较繁琐的仪式。而现在,则比较简单,即使有东巴到场,也不会有许多条条框框的仪式(毕竟懂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他只会剪一些有特殊意义的彩纸插于板油上,摆在贡桌旁。

满月客:小孩出生以后,男方会派人给女方送酒与口信,称为“日索”,即报母子平安之类的。之后才择吉日请满月客。

白事:

丧事:

丧事一般由东巴主持。人的大气将断之时,纳西族的长辈,会将一个包有米(男的九粒,女的七粒)、少许白银、茶的小布袋放在口腔内牙齿的外侧(并不是牙齿内侧的舌头上),称为“萨萨克”。而且布袋末端一般拴有一根绳子,以便于断气以后将布袋抽取出。若未进行这一仪式,则称为“萨牟的”(没有得到气),就不能葬于家族的坟地,也不能到家族火化地火化。之后,在家族用的泉眼里打来水,或从朝向家的地方打来水为死者洗脸,擦洗死者的身子,再给他穿上寿服,且寿服上不能有铁质的东西,否则会影响死者亡灵的一路前行,据说会比别人慢。一般由三块木板搭成床,铺好垫棉等,让死者平躺于其上,再盖上被褥,用白帕子盖住死者的面部。或将厨房打扫干净,将尸体搬到厨房,不再在厨房里生火,而尸体则则平行于火塘放置,盖一床白床单。之后,请人去请东巴。随后,待要戴孝(即披麻戴孝的孝,一般采用白色布,六尺或三尺不等,依家里的状况而定)的人到齐以后,则入棺。大汉把棺材抬过来以后,在棺材的大头的一面垫上木马(由木匠做的用来垫高棺材的装置,是死者的亡灵翻山越岭的坐骑),入关结束以后在棺材的两头点上酥油灯,或蜡烛,在棺材较粗的一端旁设置一个上香的炉和用来焚檀香的香炉,酥油灯的正前方装一碗生米(米或糯米),然后插上筷子,由东巴指点应该竖着即平行的插或交叉的插(所以如果吃饭的时候插筷子,老人会骂的),有些则在生米上直接放上一个生鸡蛋。在垫棺材较细的那端(即死者头的朝向那一端)的板凳腿上绑一只公鸡,为死者报晓,让他知道天亮了,该启程了之类的。在纳西人的心里棺材并没啥可怕的,当里面未放入尸体时,里面就只有一碗生糯米(因为古时家里比较落魄,在人去世时,不一定拿得出那碗生米,所以为了以防万一而准备,所以至死者入棺时,那碗生米一般都被虫蛀得差不多了,但这种风俗仍保留着)和一枝刺(因为纳西族的棺材一般是专门为一位家里年满花甲的人订做的,即不出意外的话,这棺材就是有主了的,但这并不是为了咒那人早死,一来是为了防止去世时的紧急而没时间做棺材,二来是为这位老人祈福,希望他长寿,在纳西语中称之为“Z事多”,即长寿棺的意思,而且做棺材时需邀请家里的兄弟姐妹和村里有威望之人前来,并摆宴席。棺材修好后,就会盖好,直至这棺材的主人去世才能打开,所以为了防止其他*栖之,故放一枝刺让其无法躺下),即使里面放了尸体也没啥可怕的,死去则万事皆空,就和山野里的木头石头一般了,再而因为由东巴主持,所以人们相信不会有亡灵来家里作祟。倘若在城里去世,且要火化,则不用入棺,而在家,则即使要火化也要入棺。这仪式以后,则由东巴和村里或家族的长辈组织跳“喔ZZ

”,按以前的讲究,死者只有年满六十才能为他跳这种舞,但现在有些地方也不大讲究了。东巴与家里的长辈商量好出殡的日子后,东巴开始诵经,分为好几段,首段一般是说您已过世,然后说您将要去的地方的美好,其后说家里儿女的恋恋不舍,一般比较高明、很有威望的东巴在诵这段经的时候,很投入,即使是旁人也会潸然泪下。在入棺以后至出殡的日子里,每顿饭在吃之前都要给死者摆一下,一般有东巴在此时诵经,且棺材前后的酥油灯和香都不能断,更不能灭,一般香则每次上三根,而且檀香炉里也要尽量焚着烟。在出殡前一天,东巴会按照《神路图》的指示为死者的亡灵指明方向,并说明什么地方可以去、什么地方不能去,在分岔路口要走那条路,都不能错。一般会按死者的一些因素送往不同的地方(人间、天堂、据说一切皆绿的一个国度、据说一切皆黑的一个国度、祖先居住的地方),在送往这些地方的途中,有大山大川,有妖魔*怪,所以配之以马,征之以粮,并按《神路图》的指示以及在家人的配合下,斩尽沿途的一切妖魔*怪,使亡灵不孤单、不害怕、不受欺负,安全的抵达老一辈已经到达的——祖先居住的地方(若条件达到,而且好像这比较好)。那天晚上鸡叫之时会进行最后一次征粮,称为“唉窘部带辟”,照样由东巴诵经。随后,待天明,东巴和他的助手将摆最后一次饭,且每道菜都一个说法。之后,东巴焚掉为死者书写的进阎罗殿的文书,便说你已不是本家的人,该启程了之类的话,随后用铁器(一般是镰刀)敲碎一个装满水的碗(放于棺材前的八仙桌上),将桌子掀翻,于是众汉齐上,抬起棺材,出殡。顷刻间,哭声雷动。戴孝的人则在上坟的必经之路,一般是离门口不远之处一列的跪下,让棺材从自己的头上过去,称为“从做”,搭桥。坟地是早挖好的,若老伴已过世则按照老人的意愿选择在不在老伴旁挨着埋下,若愿意则一般要将坑挖到见到老伴的棺材为止,一般于出殡前那天挖好,挖好后,挖坟的人则抗着锄头进家门(所以纳西族家里不允许扛着锄头进家门)。有些地方允许女的于出殡时去坟地,而有些地方则不允许。到达坟地后,下葬前必须给坟地里的其他坟头上香,摆贡品。随后下葬,砌坟头,坟头不用修得熠熠生辉,因为来年的第一年清明,还要重新修整,三年后还要立碑(若条件允许)。出殡途中忌讳将棺材放下,因为棺材触地就意味着就要于此下葬、入土。之后再坟地里焚烧死者的遗物,而且不允许用水泼湿浇灭,只能用石片压之,不然据说死者收到的就是湿的了。之后无论有没有去坟地,都要用青松毛和一些灌木焚的烟来熏一下,纳西语中成为“撤硕”,即熏走那些不干不净的污秽(在这个仪式中有一段的咒语,但我们小一辈大都不会说),并用温水洗手洗脸。之后家人以及至亲则跪于家门口,逐一的给从坟地里回来的人磕头,直至人回来完为止。一些地方还更加尊重,因为家人过世以后,要去村里挨家挨户的磕头,请他们来家里帮忙。出殡之后,东巴不能在死者家里过夜,且必须由当初去接东巴的人送回家。

当然有一些则请喇嘛来做法,为亡灵超度。喇嘛则会捏糌粑人或面团人,而且会边吹号角边诵经,半夜还会拿着刀于房屋周围舞之,据说是在驱*。

其实塔城的东巴大都会做喇嘛的那些法事,所以现在有些东巴则在融合两种仪式与法事,遵从最简原则(但一般人们据传说认为纳西东巴比喇嘛厉害些,因为据说喇嘛原先也穿衣服,而不是斜披袈裟,据说后来与纳西东巴斗法时被东巴用剑砍断的。东巴与喇嘛的观念主要不同是:喇嘛总说要放生,所以他在感化*神,而东巴则总说要杀,所以他们就杀妖魔*怪)。因为按东巴的标准的模式,即按《神路图》的指示进行,则耗时很大,一般比较老的东巴,因体力不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诵完必要的经之后,《神路图》部分则由喇嘛的比较简单的仪式来代替,当然,据说效果一样。即换成征粮仪式,会点长寿灯,“Z市般米”,即在茶盘里铺一层生米,生米上点灯(酥油灯或蜡烛,六十以上为十二盏,六十岁以下则好像点六盏),仪式开始以后,东巴边诵经,一边给棺材或骨灰盒抛撒米粒。随后,进行另一个仪式,家人皆手拿一支点燃了的香,东巴每诵完一段喇嘛经,众人就将东巴最后所说的经大声的重复一遍。仪式结束后,就将香皆插于插香的炉中。

说到丧事,值得一提的是家里坟地的选取过程(如果家里一前没有坟地,即实行火葬)。一般家人会在选好的几个地点的四角插上树枝,然后去找大喇嘛——嘟巴,请他算一下。嘟巴是喇嘛的一种级别,只有坐过关(三年三月三天三时三刻)的喇嘛才是嘟巴,而且以西藏坐关回来的为大。据说他们有法力,能看清我们所选的位置,并辨别好坏。然后请东巴诵经为坟地开光,并选取山神树,所以在塔城藏传佛教与东巴教并未隔阂开来,而是融合在一起。

医药方面:

塔城出过好多比较好的医生,当然用的是纳西药材与方法。现在仍有些传人,对接骨、治愈崴脚等一些方面有很好的疗效,且很多时候效果都比西医好。以前,行医之人一般是东巴,他们不仅掌管祭祀,而且在占卜、算卦、行医、建筑等方面都有建树。当然,有许多古代的行医之人也是喇嘛。除此之外,许多东巴因为会喇嘛的所以仪式与法事,所以,如果家里的畜生等不顺时,只要去找他们,他们会给一张藏经,贴于畜生的圈舍之上则百事消矣。

语言:主要以纳西语为主,江边一线的则大都能操汉语和纳西语,而居住于山上的则能操好几个民族的语言,如有些能说纳西语、藏语、傈僳语、彝语、白语、汉语。

服饰:(纳西)女性:披星戴月(羊皮褂和坎肩),但头上一般缠头巾,纳西语中称为“姑资”,并不像丽江大研镇的那些戴缝好的,而又些类似于迪庆的藏族那样,可能和藏族的习俗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再而,主要是以前我们那早晚温差较大,现在变化了很多。男性:则穿羊皮、麂子皮或麝皮手工缝制的褂子,里面一般会穿“楚巴”(一种藏族服饰),腰间一般缠蚕丝腰带,而且一般会染色。脚上女性一般穿布鞋,当然以前也穿草鞋,“胚内”,而男性除了布鞋和草鞋之外,还会穿氆氇(藏式的皮靴,一般由牛皮制成,自己手工制成)。

饮食及小吃:除了一般的大家都知道的以外,还有酥油茶,粑粑(相当于饼,麦面制的),琵琶肉(一种处理猪肉的方法,将猪宰杀之后,掏出内脏,取出所有大件的骨头,在里面放上佐料,即盐、花椒等,再按原样缝好,一般可以保存好长时间),菜豆腐(做豆腐时的一种吃法),腊肠(即在猪肠里头加入瘦肉,佐料等),米灌肠(用血和蒸熟的糯米混在一起,又填在猪肠里头,蒸熟即可),灌肺(将猪肺洗净,且不能让它破,将鸡蛋和面粉混匀外加佐料灌入肺中,蒸熟,再用油炸),青米饼(在水稻完全灌浆但尚青之时,收获谷子,将其蒸熟,再舂之,使之褪壳,制成片状,晒干。大小有一般的饼干大小,颜色如翡翠稍有些青,是早上吃饭下茶和待客的佳品),荞麦饼,干柿子(在柿子变红但仍硬之时削其皮,风干之,吃起来很有味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