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初,*埔区、广州开发区提出,充分落实大领导关于科学城“五年大变化”的要求,在国际竞赛成果的基础上,勇于突破、大胆创新,优化科学城核心区的开发强度、建筑高度、建筑品质,适当增加广场、商业等生活配套功能,提高中心区的集聚度和城市活力,高起点打造科学城城市客厅。
对科学城核心区——即科学广场周边约2平方公里进行提质升级,核心点在于对科学城广场周边现有物业科学城商业广场(三星大厦)、优托邦,以及科学广场等场地,进行拆除重建,提高建筑高度和品质感,塑造新的城市地标。
往期文章,点击查看:
科学城广场提质升级:旧楼拆掉打造新CBD,会有你要的烟火吗?
提质升级,规划引领,高标设计。6月,*埔区、广州开发区组织开展广州科学城核心区详细城市设计国际咨询工作,面向全球征集城市设计方案。
为了筛选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高水平设计方案,*埔区一口气邀请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香港、北京、上海等国内外9家顶尖规划设计团队,为科学城核心区量身定制,全球竞逐,优中选优。
这9家设计机构,分别为:Gensler、Aedas、DPA、PFS、香港Rocco、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南设计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市设计院、肃木丁。
科学城核心区设计范围
7月29日,9家机构的设计方案正式亮相,进入大众评选环节(点击查看),广泛征求市民意见。
而后邀请规划、产业、生态、交通等多领域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开展竞赛成果评审会。专家组将通过现场踏勘,研读参赛方案多媒体、实体模型、展板、方案文本成果,对参赛方案进行深入研讨,经多轮记名投票,评选出若干个(一般2-3个)优胜方案。之后,再对优胜方案进行整合、优化提升,形成最终定稿。
*埔观察获悉,9家设计机构由开发区控股集团、科学城集团、开发区交投集团等三家区属国企面向全球邀请。
其中,开发区控股集团邀请的4家设计机构,提交了四个方案,分别为:
3号-科学星芒,引领城市创新迭代5号-HOPE之门山水客厅7号-无尽之城9号-创境飘带-灵感之城,盎然生境投票页面点击
下面,先来欣赏这四版设计方案
01-科学星芒
科学星芒,引领城市创新地带。尝试用举世瞩目的姿态吸聚推动内驱发展的资源,星芒编织的科创菁英生活圈吸引着源源不断的科技人才。
星芒首先是建构多元立体连接的公共路径。它在内部集成了接驳东西地铁站的apm环线,以及更灵活的PRT系统,还有正悄然普及的无人驾驶。
星芒还是集成了支撑科创研发-六大科学基础设施的载体,并借此诠释了什么是科技发展的“源头创新”。星芒建构的最终目的是融合。让城市与自然融合,让生活场景与创新生态融合,让城市与人文融合,让广州去引领一个科技与城市高度融合的时代。
l集成:科学星芒用科学基础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双集成的城市系统,全面升级广州科学城的内与外;
l连接:建构从交通到产业的科学城通路,解决广州科学城从交通、到人才、再到创新生态的现实问题;
l融合:让城市与自然融合,让生活场景与创新生态融合,让城市与人文融合。
02-HOPE(*埔)之门山水客厅
三大空间特色:世界一流的城市客厅、世界一流的自然环境、世界一流的创新空间。
世界一流的城市客厅:以“科学T台”串联象征*埔未来的H双塔、总部办公、酒店会展、金融创投中心和中央公园,成为*埔向世界展示的窗口。
中央公园面积扩大至30公顷,为客厅带来更大展示面同时辐射带动更大区域。
H双塔和寓意“科技之桥”的空中规划展览馆、科技馆、文化馆与地铁站结合,集聚人气提升城市活力。
世界一流的自然环境:通过双首层空中平台将绿地化零为整,缝合被割裂的生态廊道,塑造50%蓝绿空间的都市山水生境,山水客厅联动周边山林水体以及商业平台。
小乌涌与公交节点结合打造绿色通勤路径。
世界一流的创新空间:以科技企业“孵化—加速—腾飞”三个生长阶段打造思智花园、科创街坊、总部云城。加强科学人才的交流和科技企业的发展,推动*埔智造走向世界。
03-无尽之城
以无限符号作为理念,通过连桥与步行系统串联整合周边山野、湖泊等全部景观资源,打造立体步行交通系统。
充分融合产业与自然资源,发掘项目的自然基底,通过引入生态景观进入场地内部,形成核心、延展出东西与南北两条重要轴线。
五大理念:
无尽链接:拉近空间的距离,四个层面交通措施,优化园区交通体验;
无尽生态:串联山野、引入绿谷,通过连廊体系和开放式屋顶花园,以及中央景观湖,和河道资源优化,打造一人的绿色生态工作社交产所;
无尽生活:打造24小时生活圈,通过商业、娱乐、社交、商务、文化的设置实现园区内的多元生活体验;
无尽智慧:通过智能5G、车辆网、智能交通、无人机系统,引领园区未来智能生活;
无尽共享:通过四个共享主轴打造多个共享节点空间,实现全区域汇聚的城市共享文化客厅。链接、生态、生活、共享、智慧五大理念,引领科学城成为广州新一代未来城市的区域旗帜。
04-创境飘带
灵感之城,盎然生境:围绕飘带创建各类功能组团,形成业、居、乐、学高度融合的未来活力社区。
采用三个层次的飘带,从生态,智慧和体验三方面塑造未来科学城。
绿脉织城:绿色的飘带将自然与城市缝合,垂直森林渗透塔楼。沿小乌涌设置激活的商业界面及景观露台,利用地形创建亲水体验。
智慧营城:智慧的飘带创建高度联通的轨交换乘系统。通过下沉广场,垂直交通及二层连廊实现多层次的无缝连接,实现体验与效率的融合。全域物联网,赋能智慧建筑,智慧交通,低碳建设等各层次建设。营造高度智能的未来城市。
体验塑城:虚空间是城市灵*所在,体验的飘带创建8大场景,营建科学城专属的场所精神,塑造业居乐学融合的活力之城。
05-科创空间站
将科创空间的核心要素,解构为三个圈层:思想空间、实验空间、转化空间。全世界任何一个出色的科创空间都能看到这三个圈层的结构,而对这样一种科创空间结构的认知与创新,也将贯穿于我们整个设计始终。
鸟瞰效果图
思想空间:设置各种尺度的科学家思想驿站、户外共享办公室、科技图书馆、智慧体验馆、科技创新促进中心、科技贸易博览中心、规划展览馆、科学城商学院等设施,营造一个别具特色的思想空间圈层。
实验空间:将整个园区产业体量中的10%~15%的面积,打造为一个可以服务于初创企业和科研团队的共享实验室,同时依托现有因特尔研发企业,新增两处独立的国际科学家工作站和中科院碳中和实验室,为科学城提供基础科学研究的原始创新动力。
转化空间:主要为独角兽和瞪羚企业总部办公,实现研发成果的孵化和转化,同时通过搭建为科技企业服务的金融创新平台,借助资本力量促成种子企业加速器。
农商行总部地标建筑概念效果图
科创三圈层的空间配置,本质是顺应科创产业的运行逻辑而设置,构建属于科学家用户群体的科创生境。
以圆形科创平台为中心筑核“超级智创大脑”,输血4个产业功能组团,形成外高内低、四足鼎立的“超级产业地标”。在空间形象上,也形成了区别于多数地区塔楼林立的传统形象,缔造*埔科创园区独特的空间特征。
超级智创大脑效果图
06-开·创
本设计方案利用中轴之匙,打开科创大门,连结四周自然环境,带领这个片区将科学和自然融为一体。有三大目标:
1.创建全新工作环境,营造开放空间,分享新思维、新方向、新创意;
2.利用城市网络之结合,拉近人与人的联系;
3.利用地理自然环境优势,拉近人与自然的联系。
鸟瞰效果图
具体策略如下:沿南北的中轴线广场形成一连串的开放空间序列及渗透,营造不一样的购物和娱乐体验。
中轴广场两端为核心焦点。南侧中心湖为其一,创造科学之环,连同规划展厅、*务接待场所,发挥展览展示和群众活动的功能。
中心广场效果图
北侧为运动之环。连接两端山体,把科学与运动融合,既可激发创意,也可提升园区活力。在运动之环内,有单车径、单车公园、活力滑板区、全天候跑步径,共享自然景色。
标志性建筑
山体公园分三部分,连接科研绿轴,南侧为文化公园,中区为生态公园,北侧为运动广场,闹市中也可鸟语花香。
07-科学湾顶城智创明珠园
规划方案提出地标集群理念,取代单体建筑地标,以米双子塔、水幕广场为主中心。利用多层级空间大板将轨道站点、产业服务平台等功能空间连接成的空中花园和原有的四大山地公园,有机缝合,形成大公园的概念,打造通城达山的无界智城的生活方式。
采用一心四核,十字生境的规划结构,孕育全国科技人才集聚和实现数字未来的智研中枢,实现前所未有全新的前沿科学都会新城区。
鸟瞰效果图
湾顶明珠,地标属性:提出地标集群理念,取代单体建筑地标,以米双子塔、水幕广场为主中心,东西两侧分别设置两个副中心。从单一强中心到互联多中心,共同打造超级城市地标。
标志性建筑效果图
科创载体,实体注入:通过城市设计的指引让出让地块附带科创展示的载体,满布园区和山体,这些载体将成为城市品质和活力提升的引擎,达到信息、科技、文化互动的目的。
山水叠翠,有机缝合:利用多层级空间大板将轨道站点、产业服务平台等功能空间连接成的空中花园和原有的四大山地公园,有机缝合,形成大公园的概念,打造通城达山的无界智城的生活方式。
未来交通,生态链接:打造多维度的交通网络(1)地下层包括科学城站,暹岗站连成整个TOD的轨道交通以及智慧物流;(2)地面层有公共交通及轿车,满足基本公共出行交通;(3)盖板层有无人驾驶的定制公交,云巴,可移动服务平台等;(4)空中层则预留无人机的对接点。
多元地块,产城融合:在地块处增加住宅用地,利用周边山体作为住宅的景观面,让提升住宅价值,激活城市活力。
08-让科技在绿谷腾跃鸟瞰效果图
规划结构以“人”字形为核心,保留生长型的城市构架。打造一个区域CBD,形成活力创新、城绿交融的产业产业持续发展的示范区。以智慧谷、科创谷、生态谷、生物谷为基底,塑造主轴脉络,打造新型公园城市。
南北向中轴依托原有城市基地设置,分层梳理空间脉络,与科学城站城市门户无缝衔接,多层级公共空间以科技交互元素在此串联、编织。
科学城站半鸟瞰图
打造科学塔城市地标,高米,以双塔形式,使视线开阔将城市展厅立体化,多层复合空间嵌入塔楼间,集会展、商业商务、办公于一体。
以科学塔为起点,依次串联起科技体验馆、城市规划馆、节庆广场,科研展示馆和大科学装置庆典广场,城市记忆点层层递进,生态,人文,科技在此交融汇聚,激发区域发展活力。
科学塔地标建筑效果图
东西向生态产业轴,以滨水城市公园为纽带,通过河畔景观公园延伸到退台景观绿化至屋顶花园,构建立体完整的绿色空间体系。
09-科学高峰,湾顶明珠
鸟瞰效果图
设计总体呈现大疏大密的空间形象,建筑围绕山脉环抱布置,有机嵌入自然环境。整体呈超高强度开发,在*埔整体低密度的环境中,破茧而出。
打造双塔地标,双塔以层叠而上、拔地而起的刚劲气势,矗立于双轴交汇核心。对双塔形体进行适当扭转,最大化的打开景观视野。
地标双塔效果图
在山水环抱的科学岛上打造湾顶明珠,以轻盈通透的形象成为整个核心区的视觉焦点。
前置的双塔与科学岛作为首期建设项目,率先打造极具昭示性的城市门户形象,随后沿科学大道建设办公塔楼、活力商街及部分配套住宅,进一步带动片区发展和活力;最后逐步完成区域整体建设和外围优化改造。
科学岛效果图
小乌涌强调近人尺度设计和岭南水街特色。结合场地实际高差,创造多层地表,建立丰富的慢行联系,与周边地块、景观平台和TOD地下空间实现无缝衔接。
在看点这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