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悦读新疆我与天山脚下昌吉州文旅
TUhjnbcbe - 2024/10/5 18:05:00
中科医院用爱心承担责任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26/content_20140182.htm

■这世界的地理风貌、人文历史,没有一个地方像新疆这样高度融合,冰与火相融,古与今相通,这份相融相通,随即又转化为对新疆人精神的塑造。

图片来源CCTV4

牛年春节将至。这天一早,我接到一位新疆朋友的电话。他是我拍摄大型纪录片《天山脚下》时在伊犁结识的。

我们在电话里说了很多,话题都是关于新疆,关于《天山脚下》。放下电话后,我望着北京窗外的飘雪,突然有一种冲动,想记录在天山脚下拍摄经历的点滴,用另一种方式进行回望,去理解丝绸之路沿线的人与物……

年6月,大型纪录片《天山脚下》开始拍摄。这部片子并非风光明信片的集锦,而是通过22个新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诠释人与自然的和谐与默契,反映新疆各族人民热爱家园、延续传统、拥抱现代化生活、多民族和谐共居的主题。

在北疆塔城拍摄期间,常寿兰大姐的故事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她是锡伯族人,日常工作是为草原上的牧民放电影。过去那些年,这里的牧民居住得很分散,有时走上一二百公里,才能见到一家人。若有电影放映队来,就是这一家人的节日。一场电影,观众常常只有一家三口观看。

这项工作,常寿兰从青年时代一直干到快退休。她下牧区放电影,与她同行的一般是三个人——一名司机、两名放映员。初秋的一天,他们放完电影回来,天空突降大雪,遮天蔽日,一望无际的草原,能见度为零。透过车窗,他们眼前除了雪以外,什么都看不见。要命的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他们的车子坏了。三个人跳下车,在风雪中忙活了很久,车子却依旧不听使唤,只好回到车上,望着窗外漫天风雪一筹莫展。

当时的常寿兰刚参加工作不久,缺乏经验,对草原多变的气候没有思想准备。塔城附近的草原有一种气象叫“风吹雪”。她没有想到,此时刚进入秋季,风雪就同时降临,风搅拌着雪,在空中形成十几米的超级旋涡,十分吓人。常寿兰想,用不了多久,他们的车子就会被大雪湮没。等他们被发现时,应当是第二年春天了,那时大雪融化,带着牲畜转场的牧民才会发现他们。

那是她职业生涯中难忘的一幕。当然,他们没有死,司机师傅最后终于修好了车,带着他们冲出风雪的旋涡。讲到这里,常寿兰大姐的眼角漾出一层泪花。

我把这个故事放在了这部纪录片里。这个过程中发生的一切,并不是我“导演”出来的,它们都是真实发生的。我们所做的,不过是用最妥当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在未来,与曾经经历的某一个瞬间,真实地对视。

我们拍摄《天山脚下》,基本上是“奋战在基层”。我们的镜头,更多的是对准雪山大漠、草原湖泊,绝大部分是在野外拍摄,因此,我们每天吃饭成了大问题。拍摄期间的餐食,抓饭是最常见的一种,此外还有馕、拉条子、薄皮包子、大盘鸡等。这些食材虽然简单,却是人间美味。

就说抓饭吧,除了牛羊肉抓饭,还有鸡肉抓饭、鸭肉抓饭,甚至用葡萄干、杏干等干果做成的甜抓饭。新疆人用最简单的食材,容纳最丰富的内容,一顿抓饭,帮助我们更深刻地领会了新疆的要义。

在新疆,我知道了什么叫道路远长。我们从一个拍摄场转到另一个拍摄场,有时要走上五六天。摄制组一行近20人,寒来暑往,跨越四季,历时一年多时间才拍完此片。拍摄所到之处包括伊犁、阿勒泰、巴音郭楞、塔城、昌吉、吐鲁番、阿克苏、喀什等地,其间既经历了北疆的严寒,也享受了南疆的艳阳。

一路上,无论我沿着丝绸之路走到哪里,天山都在我视线的前方,闪烁着晶莹雪白的光芒。每当我看到它,心里映出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天山诗。面对天山,他在《关山月》中曾吟唱:“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他在《塞下曲·其一》中又写道:“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这时候我就在想,该如何找到纪录片《天山脚下》的“魂”?怎样穿越那些复杂的表象,直入它单纯而质朴的核心?

终于,我想到了水滴。

我们片子里的图标(通常用在地名字幕前),用了一个倒挂的水滴,上面是一个圆形,下面是尖角。它看上去很像百度地图上的位置标志,代表着新疆面积之大。但它更是水的象征。我觉得在新疆,如此繁复的内容,都可以被收纳在水的形象中。新疆地处亚欧大陆地理中心,是世界上距离大海最远的地方,但她有天山,天山上的冰川是巨大的固体水库。天山冰川的融水,化作河流,织成一张灌溉生命的大网,令万物蓬勃。即使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也有塔里木河蜿蜒而过。

图片来源央视纪录片天山脚下

因此,在《天山脚下》中,水不仅成为一个符号,更是一条线索。尤其在第一集《家园》中,雪是水,河是水,茶是水,汗是水,水成为一个贯穿的形象。更重要的,水象征着融合,这世界的地理风貌、人文历史,没有一个地方像新疆这样高度融合,冰与火相融,古与今相通,这份相融相通,随即又转化为对新疆人精神的塑造。

一天,我在宾馆随手打开一本新疆旅游手册,看到这样的文字:“因为和天地如此紧密地相连,因为和自然如此无间地接触,新疆人对世间万物都有所敬畏;对不同信仰都能持宽和之态;对不同习俗都能兼收并蓄。他们简单明亮,简约节制。”

这刚好合乎我对新疆的理解——新疆的魅力,恰在于它巨大的包容性。《天山脚下》总制片人颜占领老师后来总结说:“在我们拍摄的日日夜夜、跟当地人相处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会有这样的体验:民族身份不重要了,文化背景不重要了,这里便是故乡,处处是亲人。”

在这里,我们不再害怕风霜、曝晒、无边的等待与寂寞,而是像真正的新疆人那样,在极致的地理条件下,体验到极致的幸福,感觉自己也变成了新疆的一部分。直到离开新疆很久以后,我的耳畔仍时常响起少数民族兄弟的问候:“你好吗?”闭上眼,新疆人的歌声笑声会立刻在我眼前浮现。

纪录片《天山脚下》拍完了,我与新疆的血肉联系才刚刚开始。

来源:新疆日报

本期编辑:马方波

新疆是个好地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悦读新疆我与天山脚下昌吉州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