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回家达因苏往事
TUhjnbcbe - 2025/2/17 9:11:00

文/樊进斌

离开达因苏已整整四十二年了,这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无时无刻不让人牵肠挂肚。

年仲夏,自驾回了一趟达因苏(团)。由塔城市走国道向东,多公里的路程。国道的贯通,使得达因苏成了新疆和内地旅游观光,避暑休闲的知名景区了。一路观田园风光,悠悠哉哉,心情格外舒畅。不觉便来到了团和达因苏之间的最高点,原四号场的大山梁上,达因苏团部和附近的几个连队尽收眼底。四号场至一连约一公里的道路,因两旁高大而浓密的树木枝叉相连,遮天蔽日,形成了一条幽静深邃的天然绿色长廊。有人专门拍了艺术照片,发到网上,以至于在外地生活的人一眼便能认出这个进入达因苏的第一个连队---"农一连"!我曾经就在这里度过了青少年的时光。现在"农一连"绿色长廊这一招牌已经成了达因苏旅游的一个打卡胜地了。望着山坳里被绿茵掩没的亲切故乡,情不自禁撕喊道:"达因苏,我又回家来了!"孙女却满是疑惑,仰脸稚气地望着我:"爷爷,回哪里家?"是呀,在孙女的印象里,爷爷的家在塔城或在乌鲁木齐,可她哪里知道,爷爷还有一个曾经的家,就在这山脚下的山坳里,那是爷爷魂牵梦绕的故乡-达因苏!

盛夏时节的达因苏,真可谓蓝天白云,鸟语花香,远眺着美丽故乡,眼前的情景竟渐渐地模糊了起来……

记得那是在年末,在乌鲁木齐上学放第一个寒假,因为是离家第一年,思念家乡的强烈愿望和迫切心情,战胜了所有困难,毅然坐上了回家的班车,向着家的方向驰去。

那时从乌鲁木齐到达因苏,只有一条路,路径是(乌鲁木齐-奎屯-庙尔沟-额额-达因苏)约公里路程。交通极为不便,特别是到了冬天,回一趟家实在是太难,确有"难于上青天"之说。路上往往要走三天,第一天住奎屯,第二天住庙尔沟,第三天晚上才能到家。我当时坐的车是一辆破旧的东风轿子车,道路车况之差不必说,一路颠簸,浑浑噩噩,傍晚时分,终于到了距家约十五公里的相邻团。因为风雪极端天气形成寒流,被告知达因苏已经不通车了,也没有了任何交通工具,乃至马爬犁也没有。需要留置一晚,等明天再说。此消息无疑是一盆冷水,当头把每个人都浇了个透心凉,大家一时都没了主意,每个人的心情也都诅丧到了极点!

长途几百公里的劳顿,眼看就要回到温暖的家了,竟被这十几公里的路给阻挡了,心里实属不甘。在昏暗的灯光下,被滞留的人群中出现了躁动,有人叹息,有人怒骂,更多人是无奈。有人提议我们可以走着回家,一开始没人响应,约莫半分钟左右,有人同意了,我提着鼓鼓囊囊较沉的挎包开始有些犹豫,但是,转瞬间还是同意了,愿意和大家一起走着回家。最后一行五人,简单交流和准备后,毅然向着家的方向走去,很快便消失在了漆黑的风雪之夜中,消失在了回家的路上……

大家虽然彼此都不太熟悉,但也不是很生分,因为回家的共同心愿使大家有了些许的亲近感。一开始还有说笑,调侃着我们这些人竟然敢冒着严寒风雪走回家去的滑稽和勇气,发着回家的豪言壮语的誓言。可不一会声音就慢慢地弱了下来,耳朵里也是有一句每没一句的只言片语,后来队伍索性安静了下来,静悄悄的,只有棉靴踩着雪地发出的"嘎吱嘎吱"的刺耳的声音,和任由被呼啸凛冽的寒风里裹挟着雪片的肆虐,这阵势仿佛要把我们这几个像小蝼蚁似的队伍吞噬掉。一路上我双手紧紧护着挎包,深一脚浅一脚,机械地艰行前行,也不知是我跟着别人还是别人跟着我,反正一行人一直默默往前走,全凭着回家的坚强信念坚持着,凭着感觉走!那时候我相信了人的第六感官在莫一时刻是会发出强大信号的,能给你指引出正确的方向!

我双手护着的挂在胸前的挎包感觉越来越沉,坠的脖子发麻发酸,甚至可以左右我身体的摆动幅度和频率。我喘着粗气,摇摇晃晃努力使自己保持在队伍里,也不知摔了多少跤,但每次我都紧紧护着挎包。

约莫走了两个多小时,上了一个大坡,风雪越发猛烈,凭知觉应该是走到了团和达因苏之间的最高处,四号场的大山梁了,也就是说我们走了一多半的路程了,快到家的希望和兴奋又使大家来了精神,彼此相互鼓励,默默地给自己下着决心:快到家了,坚持!再坚持!加油!再加油!

说我们一路踉踉跄跄也好,跌跌撞撞也罢,但是我们毅然是凭着感觉,顽强地继续在回家的路上走着……

终于,看到了一排矮房,看见了一窗口亮着的灯光,灯光是那样明亮,那样的亲切,那样的温暖,窗口的灯像母亲的微笑……啊!终于回到家了!两条腿此时却像灌了铅似的,我努力坚持着,坚持着不让自己跌倒。乘势又重新整理了一下挎包,看着挎包里被一路精心呵护,生怕磕碰的在乌鲁木齐买的四瓶克绿标瓶装的小香槟,一瓶六毛钱,还有一公斤高粱糖,完好无损时,内心无比的激动和欣慰,如释负重。有些纳闷,一个全部也就三四公斤重的挎包,可一路上我却感觉沉重无比,沉重得使我有些不堪重负。此时,不由深深地舒了一口气,拍响了家的门……

.9.7

(作者樊进斌:)

1
查看完整版本: 回家达因苏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