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那些东归和未能东归的土尔扈特人的命运
TUhjnbcbe - 2020/11/6 14:04:00
白癜风症状 https://m-mip.39.net/pf/mipso_6344211.html

近来纳卡战争爆发,亚美利亚族人与阿塞拜疆族人之间展开血腥的搏杀。其原因是在纳卡地区占绝大多数却又在阿塞拜疆占极少数的亚美利亚族人不愿在阿塞拜疆族人的治下讨生活,想谋求独立或加入亚美利亚国。这让我想起了历史上土尔扈特部落东归的故事,两者是惊人的相似,都想回归到本民族的族群之中。

土尔扈特人也是不满于俄皇对其征兵、改教、架空以及经济上的挤压,不愿为奴,不想做炮灰,不得已寻求回归故土。

蒙元时期,蒙古游牧部落横扫天下。但历史到了明朝末年,原来强大的蒙古民族又分崩离析,逐渐回归到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三大部属划分,即漠北喀尔喀蒙古、漠南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漠就是沙漠的意思,特指当时的戈壁大沙漠。漠北蒙古大致是今天的外蒙古,漠南蒙古为今天的内蒙古,漠西蒙古约在今天的*伊犁和准噶尔一带。

土尔扈特部落是漠西蒙古(厄鲁特蒙古)的四大部(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之一,属于瓦剌(又音译为:卫拉特)蒙古一族。最初活动范围是在今天*的塔城和俄国的乌尔扎一带。17世纪初,其西部牧地已扩至额尔齐斯河上游。

土尔扈特部源出历史上的克列特部。部落的早期历史可上溯到八、九世纪的九姓鞑靼。土尔扈特先祖为元臣翁罕,亦称王罕。

“克列特”一词与“土尔扈特”有着密切的联系。“克列特”有“包围”、“警卫”的意思。克列特人的翁汗家族也确曾有人充任过成吉思汗的护卫。土尔扈特方言中的“护卫*”亦称土尔扈特,因此克列特便称为土尔扈特。

17世纪30年代即年代,其部首领和鄂尔勒克与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浑不合,为了避免被兼并,也不愿意兄弟相残,遂率所部及部分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牧民西迁至当时无主的伏尔加河下游。在那里繁衍生息,生活了多年。

到了18世纪60年代,由于俄罗斯帝国对伏尔加河流域的扩张,以及俄土战争时期,征用土尔扈特人和奥斯曼帝国打仗,造成土尔扈特大批的青壮年伤亡。仅-年沙俄对土耳其的第一次战争中,就强征大批土尔扈特人作战,死者达七八万,致使人口和青壮年锐减。这对土尔扈特部落来说,是不堪承受之重。土尔扈特强盛时期曾经有7万多帐,到18世纪60年代,只剩下4万帐左右。年,俄国欲再次向土尔扈特征兵1万,并要求把渥巴锡汗的独生子及部落首领的子弟送去彼得堡以作人质。这就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土尔扈特贵族和平民都觉得在这里已经待不下去了。另外,促使他们寻求返回故土的还有其他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治。土尔扈特的体制是汗王决定一切,在汗王之下有个叫扎尔固的部门,也就是汗王的执行机构。但俄国*府要改组扎尔固,把它的权力上升到和汗王一样,并要派俄国*官参加。这有点类似于郡县制,直接归上级机构领导,汗王就不能决定一切了。这也是直线职能制与事业部制的冲突,这样的分权机制对于汗王渥巴锡来说是一个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因为“王”已不王。

其二是经济。沙俄*府让大量的哥萨克移民东扩,定居、混居的移民对土尔扈特族人的牧场构成了威胁,这就挤压了他们的生存空间,也就是土尔扈特人能放牧的地方越来越少,羊群能吃到的鲜草越来越少。这也是农耕与游牧的根本性冲突。

其三是文化。土尔扈特人崇信藏传佛教,并且与祖庭保持着并未完全断绝的联系和相对独立的统属关系。对于土尔扈特人来说,藏传佛教就是他们的根和灵*的皈依之所。沙俄*府迫使他们改信东正教,即使是谣传,也是土尔扈特人所无法接受的。

其四是地位。土尔扈特强盛时期(阿玉奇汗时期)的汗国曾经与沙俄在地位上平等。沙俄强大以后,却要求他们俯首称臣。这在心理上也为他们所难以接受。为了自保,他们也与清帝国保持联系。渥巴锡的曾祖阿玉奇就派使团觐见康熙,康熙也派使团拜会了阿玉奇。雍正时期也有过互访。算是为部落留了一条退路。

于是,年,土尔扈特头领渥巴锡召开了一次密会,决定东归故土,回到年前他们先祖曾经放牧的地方。年,又召开了第二次密会,宣誓离开沙皇俄国,返回故乡。

年1月4日,全体总动员,但消息还是泄露了。形势急剧变化,迫使渥巴锡不得不提前行动。

本来计划携同左岸的一万余户同胞一道返回故土。不料遇到暖冬,河水迟迟不结冰,伏尔加河左岸的人无法过河。只好临时决定,右岸的三万三千户共16.9万人立即行动。渥巴锡率领一万名土尔扈特战士断后。

土尔扈特东归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圣彼得堡。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认为,让整个部落从她的眼皮底下出走,这是沙皇罗曼诺夫家族的耻辱。于是派兵去追赶东去的土尔扈特人,也对留在伏尔加河左岸的土尔扈特人实行严密的监控。但由于行动迟缓或不积极,东去的土尔扈特人已经不知去向。史料记载,追赶*队与东归队伍最近的距离只有6天的行程,不知真的追上,后果会是怎样?是谁灭谁,还是在裹挟下回到出发地?东归队伍虽然没有遭遇*府*,但各地方豪强并没有放过这支游牧队伍。沿途遭到了哈萨克诸汗、苏丹和巴图鲁(勇士们)以及吉尔吉斯宫廷的多次攻击和劫掠,损失了大量的牲畜、财物、妇女和战斗力。

走在外侧的一支土尔扈特队伍,不幸被哥萨克骑兵追上,九千多人被杀。大队人马在奥琴峡谷又与哥萨克骑兵遭遇,最终将哥萨克*队几乎全歼,也算报了仇。一路上,土尔扈特人除了残酷的搏杀,还遭到严寒和瘟疫的袭击,人口大量减员,牲畜死伤殆尽。最终历尽千难万险,于年8月底,进入*境内,幸存者只有7万来人(具体统计为人,其中归渥巴锡统属的只有人),有10多万族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乾隆帝权衡再三,最终不惜冒对俄开战的风险对这拨人予以接纳和保护,并拨银20万两(人均约3两,即相当于一年多的生活费用),划拨牧场,给予安置,使他们过上了稍微安定的生活。

饱经忧患的渥巴锡回归大清后,还享受了不到五年的余生时光,在33岁那年忧郁的死去。造化弄人,他所奋斗的目标并没有实现,不仅他的统属被分而治之,这比沙俄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还遭遇了天花的爆发。他的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在回归的当年就都因"出痘病殁",而仅仅只有一个幼子得以存活。这对于他无疑是个致命的打击,他那时并不在亲人的身边,而是在朝觐乾隆爷的期间和往返的路上。

东归的土尔扈特人的命运

乾隆皇帝虽然接纳并安置了土尔扈特人,但也进行了防范,设置6盟16旗,用16个领地将他们分而治之,让他们不再具有往来联络的方便或具有凝聚和集中的意志与力量。

渥巴锡所领的南路土尔扈特人后代生活在如今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和静、和硕两县。

和静、和硕地处天山中段南麓,汉朝时属于焉耆国。和静县城的满汗王府就是土尔扈特部第二十七世汗王满楚克扎布的居所。

东、西、北三路的土尔扈特后代生活在乌苏、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阿勒泰地区的布尔津以及富蕴县和青河县。

严格的说,土尔扈特人并不是东归,他们是寻找自由,寻找一片可以自由放牧、没有兵役和苛税的空间。只不过这注定不会实现。他们的梦想是回归到当年那方没有异族统治的土地,但身处丛林社会,弱者不会拥有自由。不是做俄皇的奴仆,就是做清帝的奴仆,他们没有选择自由的可能。即便是自由,也只能是汗和贵族的自由,牧民照样不可能拥有自由。皇权时代,不会有民权;君主时代,也不会有民主。

虽然后来有一些土尔扈特人后悔,想再回到伏尔加河畔,但并未能够成事。一方面是清朝的严密监控和残酷镇压,另一方面是俄皇虽然愿意再度接纳并提供保护,但不愿意为这些翻来翻去的人的抉择而与大清公开撕破脸皮以致开战或损失边境贸易的利益。

年,虽然只有33岁,却历尽沧桑的渥巴锡因病离世,临终留有遗言:“安分度日,勤奋耕田,繁衍牲畜,勿生事端”。不知这是他的大彻大悟还是与现实无奈的妥协?

这四支土尔扈特队伍的后人在今天的规模约为10万人。从人口规模来说,并没有增加多少,他们中的大部分还是在从事畜牧业,即养羊的还在养羊,世世代代并没有多少改变。

当年没有走成的伏尔加河西岸的人,有帐,人。他们的命运又如何呢?

其中大约有多人,在以后的一段时期,还是想方设法绕过沙俄*队的围堵和监控,最终回归大清。

那些没有走成的人被称为“留下来的人”,即“卡尔梅克(突厥语)”。年10月19日,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下令取消土尔扈特汗国,废除了行*司法机构——扎尔固,中止了汗权,成立卡尔梅克管理处,由阿斯特拉罕省务厅直辖管理,省长作为最高监督,选派了一大批俄国警官去卡尔梅克部维持治安。

沙皇把鼓动回归的3大部落首领:杜尔伯特的台吉策伯克乌巴什、和硕特的台吉杨德克、绰罗斯(准噶尔)的台吉阿沙尔瑚控制并召集到彼得堡,宴请、规劝、说服。但这三位油盐不进,最终于年4月,在一次聚会上,杨德克和阿沙尔瑚被俄*府官员*死,策伯克乌巴什侥幸逃脱。

俄罗斯境内的特尔扈特人的今天

今天的俄罗斯联邦境内,居住着约14.6万卡尔梅克人,是欧洲惟一信仰佛教的地区,讲卫拉特蒙古语,建立有卡尔梅克共和国,领土面积是7.61万平方公里。

散布在俄罗斯以外的世界各地的土尔扈特人有8万多,主要分布在法国、瑞典和美国,其中:

法国卫拉特蒙古人有多人,于十月革命时逃到西欧。二战后,自动联络,聚居到法国的巴黎。

瑞典有多卫拉特蒙古人。二战时,德国占领了原苏联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一部分卫拉特的老人、妇女和儿童,流落到西欧各地,后来聚居在斯德哥尔摩。瑞典对他们给予优惠安置。他们又陆续将自己的亲友从苏联的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接转到瑞典定居。

美国

二战期间,有多土尔扈特青壮年被纳粹德国*队胁迫参加了反对苏联的伪*。二战结束后,他们不敢回到苏联,请求回到中国的伊犁或焉耆,但被国民*府拒绝。于是要求留在德国,而苏、美、英又不同意。后来美、英代表建议他们迁往美国。美国*府同意了他们的要求,全部聚集于旧金山市。这些男性青年大部分和黑人妇女结婚,少部分与白人妇女结婚。21世纪初约有多人,基督教民约占百分之三十,大部分仍然信仰藏传佛教。

蒙古国

蒙古国的土尔扈特人主要由国内迁徙。宣统三年,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派兵胁迫1万多卫拉特蒙古人到了外蒙,其中土尔扈特人达多人。后有多人由密亲王带回,以后又陆续逃回多人。留在外蒙的后裔被称为卫拉特蒙古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人统计土尔扈特人在蒙古国占比为0.5%,即在万人中,约为1.5万人。

小结:

以今天的眼光或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无论东归的人,还是没有能东归成而留下来的人,他们的命运都很坎坷。东归时,有近17万人的规模,东归后,只剩下不到7万人,即使发展了多年,到今天仍然也就依旧只有10来万人。东归路上,有死无生;东归后又遇到天花瘟疫,也是有死无生。可能是这两大打击,让这一支族人一蹶不振。那些留下来的伏尔加河左岸的2.1万族人,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可以说是饱经忧患,风雨飘摇。好在他们历经两次大战和苏联解体的变故,还留有一个自治共和国,宗教信仰也得以保留,在全世界的人口规模也发展到25万。两相比较,那些留下来的人在规模、职业变化和国际化方面,还是要占有不少优势。

如果渥巴锡汗能够穿越,不知他会作何感想?他是否会后悔当年的抉择?但历史没有如果。后人只能慨叹,如果置身当年,可能也会做出和渥巴锡同样的抉择。

山水云霞

1
查看完整版本: 那些东归和未能东归的土尔扈特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