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安斯麒,湖南常德人,纪录片导演。
近期参与拍摄制作了中英合拍的美国国家地理频道NationalGeographicChannel纪录片《世界上最大的生日庆典》(TheWorld’sBiggestBirthdayParty),探索频道DiscoveryChannel纪录片《中国:变革故事》(HowChinaMadeIt)和新纪录片《一个人的好天气》(PetiteBalade)。
其中纪录片《一个人的好天气》(PetiteBalade)作为全球入围第30届法国阳光纪录片电影节的六个自然历史项目之一,在法国拉罗谢尔进行提案之后,已经进入了前期筹备阶段。
年在*塔城拍摄纪录片《边城护林人》,此纪录片入选年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求学日记
“我想要发光,而不是被照亮。”
年9月,我离开家乡去四川大学念书。大三的时候,专业成绩达标的同学可以去韩国岭南大学做交换生,我成绩一直不错,于是就申请去了韩国,用一年的时间学习了传播与媒介研究的相关知识。
在韩国做交换生期间,我拍摄了短片《FACETOFAITH》,用镜头重击的拍摄手法讲述了来自不同国家的5个小伙子的故事。
看完这个短片,来自法国的室友对我说:“你一定要去伦敦艺术大学上学,那里绝对适合你。”
年6月回国之后,我开始着手去伦敦艺术大学继续读书的事情。
但是,我父亲还是比较希望我去深圳找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那时他可能不太看好影视行业,所以对我的职业规划不是很满意。
年1月,一位朋友告诉我印度要举办一个纪录片和民俗学的冬季论坛。得知此事后,我马上联系了相关负责人,并在取得对方同意后收到了邀请函。
在印度的那段时间,我一直在拍摄自己在印度的所见所闻。
后来,我把拍摄的素材整理成了一个90分钟的长片《与父长谈》,想通过这个长片告诉我父亲,他儿子这些年在学什么、在做什么。
年,我如愿去伦敦艺术大学继续深造,留学期间看了大量的纪录片,也参加了不少电影节,在专业度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一年后,我获得了英国伦敦艺术大学纪录片电影专业的硕士学位。
在英期间,我在《欧洲时报》(英国版)短暂地工作了一段时间。同时也会接一些国内需要在英国拍摄的工作,伦敦是一个压力比较大的城市,总觉得那不是自己最向往的生活。
后来,北京的朋友说国内的影视行业发展得很好,我就带着“这个行业需要热血”的信念回了北京。
回国后,我一直在北京从事与纪录片相关的工作,主要做一些中外合拍的项目,播出平台主要是美国探索频道和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国内也会和优酷、央视等平台对接。
纪录片《边城护林人》
“总有一些惊奇的际遇。”
年我有机会拍摄自己的短片,我的目的地很明确,那就是我向往已久的*。
我计划的初步拍摄地点是伊宁,拍摄对象是一位喜欢手风琴的俄罗斯族大叔,他的收藏室里有很多老式的二手手风琴,非常具有年代感。
就在要去伊宁和他见面时,因为一些原因拍摄无法进行了,只能重新选择人物。
后来,我顺着手风琴这个思路,在网上做了一些调研,检索到塔城之前举办过“手风琴艺术节”,所以我又开始在网上做关于塔城的调研。
后来看到了一位摄影记者朋友的动态,他在朋友圈发布了在*塔城库鲁斯台大草原上拍摄的照片,*色的瞭望塔上,站着手拿望远镜的护林员。
这个画面美到了我心坎上,于是我立马就决定了要拍库鲁斯台草原的护林员。
我也通过这位朋友联系到了我要拍的主人公赵学兵,向他表明了我的想法。在经过了他的同意之后,就独自启程前往塔城勘景。
第一次来到*,在中哈边境,驱车在落日的草原上,感到很惊奇。
同年7月,我的团队开始了纪录片《边城护林人》的前期采景工作。
纪录片《边城护林人》主人公赵学兵是*塔城人,俄罗斯族,他的父亲从年开始在林场工作,是莫音塔林场的第一代护林员,他继承了父亲的岗位,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的第二代护林员。
赵学兵在林区出生长大,对森林和草原有着异常深厚的感情。
父亲就是他的偶像,他立志要成为像父亲一样有责任心的护林员。现在的他,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守护着中国边疆的一抹绿色。
库鲁斯台草原在塔城市的西南边,总面积约万亩,是中国的第二大湿地平原草场。草原上有五大林区,其中莫音塔是最大的林区。
莫音塔林场对于库鲁斯台草原来说太重要了,林地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可以说没有莫音塔林场就没有库鲁斯台草原,赵学兵的愿望就是守护好莫音塔林场,保护好库鲁斯台草原。
我与护林员大哥们
“吹不出褶的平淡日子一样会发光。”
护林员大哥们向我们讲述了工作中的孤独和寂寞、和偷盗野生蝎子的人之间的精彩斗争,以及孤身一人在树林中穿梭的独特感受……
库鲁斯台草原上有大大小小的很多个林场,每个护林站人数都不多,少则1人,多则不超过5人。
不忙的时候,大家以轮休的方式工作。所以,常年基本上都是独自一人守望着一大片茂密的森林。
每年,他们都会修剪林场的树枝,为的是给林子通风,预防火灾。
这个工作量很大,所以护林员们会集中起来轮流去不同的片区一起工作,这是护林员们一年中唯一一次全员聚齐的机会。
一望无际的天然草场,碧空如洗的蓝天白云,小学课文中“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景象尽收眼底。
我们拍摄了他们聚齐见面的场景,善良的护林员大哥们觉得我们剧组工作人员也很辛苦,所以每人出了50元,凑了元,在护林站边上的牧民那里买了一只羊,晚上大家一起吃烤羊、喝夺命大乌苏和伊力特,开心了就拿出冬不拉弹琴唱歌跳舞。
这些饱经风霜的大哥们唱着我听不懂的歌谣,但我仍然能被他们的歌声吸引。
后来,我给他们支起了投影仪,播放了前几天的拍摄素材,他们看得很入迷,这个晚上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对这几位man爆了的护林员大哥钦佩不已,能唱能跳、工作认真、心地善良,每天过得阳光又畅快,我深受鼓舞。
他们说:“一想到现在的绿水蓝天也有我们的一丝贡献在里面,就感到很满足。”这一点太打动我了。
截至年,中国有超过37万的生态护林员在默默无闻地守护着绿水青天。林场的美,离不开护林员每日每夜的精心呵护。
美国圣路易国际电影节
“八月是属于我们的盛夏。”
纪录片《边城护林人》入选年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之后又陆续投送了很多电影节,比较重要的两个是热泉城纪录片电影节和美国的圣路易国际电影节。
前者在北美的历史最为悠久,而后者是选片很独特、在观众心中地位很高的国际电影节。
这两个电影节都是为数不多的AcademyAwardQualifyingFestival,短片《边城护林人》被选入的竞赛单元都是具有奥斯卡资质的。
也就是说,在这个单元里面拿了最佳,片子就有资质去参与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的角逐。
于我而言,短片《边城护林人》能够被选入这个竞赛单元,就好比我已经获得了奥斯卡奖一样。
我喜欢记录真实
“保持热爱,继续用镜头记录微不足道的瞬间。”
我是慢慢才决定要做纪录片的,一开始就是喜欢拍短片,后来发现自己喜欢拍没有经过修饰的东西,不喜欢虚构类的创作,所以在心中就觉得纪录片很高级。
纪录片就是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故事,通过创作者的解读,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是我对纪录片的理解。
不同的创作者会以不同的角度解读,最终的呈现也因之各异。
纪录片对拍摄手法的要求很高,因为拍不好就没法吸引观众。我比较喜欢观察式纪录片、诗性纪录片以及散文电影。
因此,我的部分作品也都是这种风格。但这些类型的纪录片不够市场化,受众面比较狭窄,找投资方就比较困难。
我不会动摇拍纪录片的决心,只是不一定会按照我最向往最喜欢的方式去拍,商业化的纪录片我也能接受。
因为完成梦想前最首要的还是先养活自己,想要完成梦想也是需要积累的,不论是经验还是金钱。在这之前,我知道我的路途一定会有曲折,不过没关系,我在路上了。
毛姆曾在书中写道:“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理想生活的权利,生存与梦想、月亮与六便士,在当今时代,也不一定不可兼得。
-END-
往期精彩更多精彩内容点击下方搜索主编:魏晓磊
副主编:阿布德吾力、艾克拜尔
版块:我从*来
版主:刘美仪
采访:皮璐然木
校对:阿吉古丽
排版:古丽努尔
我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