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城
*塔什库尔干年大约在这一年,保定东南,一个叫作麻家坞的小村子里,我的姥姥出生了。我的奶奶要将近二十年后才出生。
麻家坞(上面的地图中最右下角的绿色圆圈处),顾名思义,是个有船的地方,当地人称这里为“麻埠”(音mafu),就是埠头嘛。卫星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河从村边流过。
姥姥的娘家是开点心铺的小工商业主,或许,这就注定了我喜欢吃点心的宿命。姥姥娘家的家境应该是不错的。但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殷实的家境似乎并没有带来什么命运的改变。突出表现之一(后面还会有之二)是,她并没有学名,至少我不知道我姥姥叫什么名字,奶奶爷爷姥爷的名字我都知道。
她的墓碑上写的是“胡张氏”——婆家姓胡,娘家姓张。
年1月1日,民国了。
2月,上海的第一家华人电车公司营业了。
这一年的某月某日,我的姥爷出生在一个叫作“阁辛庄”的小村子(上面地图中蓝色的圆圈处,离我姥姥家的村子十来里地)。我爷爷这会儿已经一岁多了,他那个村在县城的北边(上面地图中红色的圆圈处),我姥爷姥姥家的村子都在县城的东边偏南一点。
我姥爷出生在一个地主家里,而且估计还不能是太小的地主。因为我姥爷后半辈子居住的老宅基地,在我看来面积不小了,但据老人们讲,也只是当年地主家的宅子的1/4不到吧。
据我二姥爷讲,即使作为地主家庭,当时一年中也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肉,平时只是吃素菜,冬天就干脆只吃酱菜,自家酱一大缸菜。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或许,这不是谦虚。
3月11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了《大总统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文。
然而,这并没能够真正阻止我姥姥被缠足。
-年这十年间,虽然城头变换大王旗,但是河北农商各界应该还算是岁月静好吧。
年2月,孙中山在北京留下遗嘱。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按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时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大约在这一年前后,刚十来岁的姥爷到同村人在北京开的铺子里当学徒去了。
姥爷告诉我:
“当学徒还要侍候掌柜的?!
我在家里还要别人侍候我呢!我不干!”
——实习结束。
姥姥这会儿在家里干嘛呢?我不知道。
也或许就在这一年前后,姥爷和姥姥成亲了。
年5月10日,南京国民*府颁布了《禁止妇女缠足条例》,再度重申不许缠足的规定。
这一次,以及以后的N次禁止缠足的命令,都并不能使已经裹了的小脚恢复原状,甚至也没有完全禁绝裹小脚的现象。
嫁入胡家的姥姥,心灵手巧,精通女红,孝敬公婆,照顾比自己小将近10岁的小叔子。
年年12月颁布,年起施行的《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编》中规定:
结婚最低年龄为男18岁,女16岁。
姥姥姥爷此前已经成亲,当时,姥爷绝对是没满18岁的,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我姥爷没享受到。
-年在此期间,姥爷在上海谋职。
他做什么工作呢?电车司机,说不定就在那个与他同岁的电车公司里。
当时应征电车司机需要什么条件呢?
要会背《总理遗嘱》。你会背吗?
你一定以为总理遗嘱就是——
你错了!
其实,遗嘱的内容文字前面已经贴过了。
你也一定奇怪,考个司机嘛,又不是干革命,为什么要会背《总理遗嘱》?
那个时代,在国民*势力范围内,《总理遗嘱》是无处不在的。请看图片:
状纸
民事调解申请书
毕业证
信笺
甚至还有专门的
总理遗嘱铜牌↓
那时候,各机关单位上班或大小集会的第一件事:
集合,向总理遗像鞠躬默哀,默诵《总理遗嘱》。
你以为只有我*历史上才搞“早请示,晚汇报”?
你又错了!
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
此后,很多进步青年都开始从国统区奔向延安。
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
姥爷在一次去外地出差之前,与友人相约回来后他俩就一道去延安。
8月13日,日*进攻上海。
淞沪抗战一起,朋友等不及姥爷回来,自己先去延安了。
姥爷出差回来,上海呆不了了,延安也没法去了。加上时局动荡,哪有什么铁饭碗?只好南下去投奔在国民**队里当官的亲戚。因为会开车,所以姥爷去了汽车部队。
从此,姥爷成了国*,他的朋友成了共*。
造化弄人,人生时时处处都是在撞大运,谁知道哪个岔路口有什么在等着你?
风云激荡的大时代背景下,不仅朋友之间可能一下子分为两个阵营,亲兄弟之间也是。
年10月,我姥爷的弟弟(我叫“二姥爷”)在河北老家参加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
-年年12月,滇缅公路通车。
姥爷所在汽车部队开始在滇缅公路上运送物资。姥爷风餐露宿,落下了风湿的病根。
小时候,我表哥说他的理想之一是重新开车走一遍爷爷曾经走过的路。
聪明、能干的姥姥在冀中平原上为抗日做力所能及的事。当时,姥爷的老宅子是八路*经常落脚的地方。姥姥后来经常对我妈说:
“如果不是裹了小脚,当时我就跟着队伍走了。”
滇缅公路上的车队
年5月1日,日*在冀中开始了大规模“扫荡”,史称“五一大扫荡”。
姥姥她们时不时就得下地道躲*子,脸上抹锅灰。年,听95岁高龄的二姥爷给我们讲反扫荡时与日*遭遇的经历,我们听着依然惊心动魄。听说,戎马倥偬的经历,近来有时会让这位耄耋老人从睡梦中惊醒。
5月10日,日*占领云南腾冲。滇缅公路,断了。
姥爷他们汽车部队撤到了贵阳,后转至重庆。
抗日战争到了最艰苦卓绝的时刻。
年再苦再难,抗日*民们也都挺过来了。
国难既消,家人终于可以团聚了。
姥姥从白洋淀坐船,走水路到了北京。行前,还得把边区票子换成法币。她从北京坐飞机到姥爷部队驻扎的重庆。
年2月26日,国共双方在美方的调停下,正式签署《关于*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之基本方案》。
马歇尔、张治中和周恩来在方案上签字
8月,姥爷所在的汽车部队整编为辎重汽车某团,划归第八补给区,由重庆调防至兰州,家属随队前往。
-年姥爷一家人在兰州度过了一段相对平稳的时光。
我的爷爷奶奶这时候则正在山西战斗。
年5月,解放*已剑指兰州,第八补给区机关先是西撤至张掖,后又撤至酒泉。
8月26日,兰州战役结束。国民*第九十一*、第一二〇*及西北**长官公署等撤往河西走廊,最后也来到酒泉。
9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一、二兵团在张掖会师。
我二姥爷告诉我,解放*兵临城下的消息传来,我姥爷脱下*装,跑出了营房。后来,听说要起义的消息,就又归队了。
24日24:00,国民**队两万余人在酒泉通电起义。
25日,我爷爷所在的一兵团二*五师进驻酒泉。
我的爷爷、奶奶、大伯和姥爷、姥姥、大姨、大舅和妈妈的人生轨迹在酒泉这里有了交汇点,只是当时,他们还不知道。
10月10日,我爷爷奶奶所在的部队开赴*,带着我大伯。
汽车是宝贵的,而且数量不够用,所以姥爷的部队暂时还是留在酒泉。起义人员想回家的,可以遣散。
起义后遣散回原籍的证明
姥爷留下继续服役了。姥姥为了照顾家里的老母亲,带着我大姨、大舅和我妈回了河北冀中老家。
我们这一众亲族的人生轨迹短暂交汇后,又分岔了。
-年姥爷在*屯垦戍边,部队整编、转业、成立兵团,最后姥爷来到农一师六团机耕队任队长。
姥姥带着我妈、我小舅在河北老家照顾老人、务农。土改的时候,姥爷家里的成分怎么划,是个难题。长子是国民*起义人员,次子、三子都是冀中游击骨干。所以最后划了个富农,没给划成地主。但是房子、地、家里的家具物事还是要分的。家里没有壮劳力,姥姥他们仨人的日子之艰难是可以想象的。
我大姨和大舅被二姥爷接到北京上中学。我大舅总是很自豪地说:
“我男八中毕业的!”
年5月29日,*北部的伊犁、塔城发生了边民大规模叛逃的“伊塔事件”。*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此事件发生后,兵团各团都建立了值班连,配武器。
这一年,尽了孝道的姥姥,带着我妈、我小舅去*和姥爷团聚。
我爸家和我妈家这两大家子人在*阿克苏又有了人生轨迹的交汇点。爸爸和妈妈在这里成为中学同学。
尽管在酒泉时,跟我奶奶一样,我姥姥也曾在被服厂工作过一段时间,但因为后来回了老家,再到*也已经没有工作岗位可以安排了,所以,姥姥一辈子没怎么拿过公家工资,也没有什么退休待遇可以享受。
没有工作、没有工资,花钱只能伸手跟丈夫要,对于要强、能干的姥姥来说,还是很不甘心的。所以她一再跟我妈说:
女人要自立。
姥姥也很注意培养我妈自立的能力。老妈也把这种善于观察和学习的能力,多多少少传给了我一些。
“文革”期间国*经历使姥爷遭受了不公正待遇。多年以后,大舅跟我说起,帮姥爷洗澡的时候,看到老人家身上被造反派拿皮带头打的大大的疤痕……子女们也或多或少受到了牵连。妈妈并没有能够入团入*。
年姥爷离休,带着姥姥和小舅回到出生地,河北任丘阁辛庄。回去的时候路过北京。我二姥爷回忆说:
我跟大哥说,你住在我这里,我们把分别以后的事情都说一说。他不说。
我想,如果是我,经历了这么多跌宕起伏,人生一直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的,我也不愿意说吧。所以上面这些关于我姥爷姥姥的回忆,很少有听他们自己说的,都是亲人们转述,然后再去对照史料,进行推论的。
年6月,我出生在任丘。姥姥抱着我,说我聪明。
跟着我爷爷回河北老家的我父母在任丘落不下户口。因为单位的上级主管单位叫作“农业建设第一师”,所以管户籍的兄弟说:
只能落农业户口!
9月,父亲、母亲带着小小的我又回了*。
年,经批准,兵团各师的名称统一变更为:“*生产建设兵团第X师”,而不再是“*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X师”。
年年底,我们一家三口从*回河北探亲。那是我能记住的第一次看到姥爷和姥姥。
年6月,姥姥突发脑溢血去世了。
当时的交通状况,阿克苏到乌鲁木齐要坐两天半的长途汽车,乌鲁木齐到北京要坐三天三夜的火车(特快列车)。没赶上见最后一面。
*,太远了。
不光是空间上的远,还有时间上的远。
在阿克苏市下辖的乌什县,有座燕子山,山上立着一个石碑,上书“远迈汉唐”。
据史载,这是年10月淮*收复乌什后,左宗棠的部下刘锦棠将*所立。
“远迈汉唐”,出自《明史·成祖本纪》,本意是歌颂明成祖朱棣的文治武功,他统治下的版图大过了汉和唐。
汉·烽燧(今库车县境内克孜尔尕哈烽燧)
唐·边关要塞(今塔什库尔干县境内石头城)
而我想,立此碑的刘将*一定是借此四字表达将士们守土有责、不辱使命的心意。当时他还立了另外一块碑,上书“继超追骞”,更是表达了他仿效只身通西域的张骞和独自镇守西域数十年的班超的宏大志向。
“远迈汉唐”的并不只是将*们。
上面这幅老照片一看就应该是拍摄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
照片里风华正茂的姑娘们未必知道“远迈汉唐”四个大字的来历和出处。但是她们和千千万万屯垦戍边的兵团人一样,用自己平凡的人生和坚守,远迈着汉唐。
八、九十年代叶落归根回到家乡的姥爷,继续过着*人般按部就班的生活。他非常地自立,特别不愿意求人,做饭什么的都自己干。准时吃饭,早睡早起。白天就在家看报纸,一摞一摞地看。听会儿收音机,跟着哼戏文,闭目打盹。偶尔出门去买东西啥的。上了岁数之后,腿脚不方便,出门就蹬三轮车去,他跟我说:
稳当,还快!
看到我们睡懒觉,他就说:
早点起,中午再睡,也是一样的。
看到我们没有出门经验,把包乱放,他说:
大意啊!出门不能这么大意!
年90岁的姥爷因为感冒,在睡梦中安详离去。
结语、、、,我的爷爷、姥姥、姥爷和奶奶先后辞世。
他们带走了一个风云激荡、战乱频仍、颠沛流离、苦难辛酸的时代。
不过,我会记住,他们曾来过,他们曾年轻过,他们曾为这个国家出生入死。
相关链接:我爷爷奶奶的万里长征
苗Sir???我只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