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11日,达斡尔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达斡尔族的传统服饰
在黑龙江北岸居住时,达斡尔人很少与外界进行经济交往,他们的服饰以自产的兽皮为主,从衣冠到鞋靴,创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服饰。自17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对外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的加强,纺织品开始成为达斡尔服饰的主要用料,出现了用棉布制作的日常穿用的常服和用绸缎为面料的衣饰,款式、工艺十分讲究的在节日和重要礼仪场合穿着的礼服。尤其是女子的服饰,从头冠到足履,形成一套具有民族特点的服饰系列。
男服饰
早年达斡尔男子一年四季均着皮装,随着与其他民族交流的增加才出现了布制服装。春秋两季,男子穿长至膝盖的皮袍“哈日密”,皮料取自春、夏和初秋的袍皮。冬季的袍是长过哈日密的长大衣“布贡奇·德力”,皮料用猎于秋末冬初的袍皮,保暖性好。狩猎装是毛朝外的袍皮袍“果罗穆”,有时外罩鹿或猂皮衣,伪装性很强,再加上仿生的狍头皮帽,使狩猎的成功率大为增加。果罗穆因其坚厚甚至可在战时做铠甲之用。割庄稼时穿的皮上衣左下摆过膝,是一种别致的短狍皮衣称“卡尔塔米”。皮狍的普遍特点是下摆正中开衩,便于骑乘和劳动。开衩处有几何形的图案装饰,兼顾加固和美观。男裤分皮裤“阿热斯·哈裤如”和皮套裤“绥毕”两种。皮装的皮料若取自夏季狍皮则可春秋穿,而毛厚的秋冬料则用于冬季皮裤。皮套裤上端有带系于腰上,利于保暖,适合在冰雪环境中活动。在皮套裤的膝处常有圆形合纹样,以云卷纹居多。男帽除了仿生帽外还有长毛皮帽、马鞍形的元宝帽,元宝帽与汉族的四喜帽结合产生的新的帽顶,有装饰花纹的四喜帽。在参加重大活动时,男子还用豹尾、貂尾、灰鼠尾或者野鸡翎来插饰帽子以示庄重。男子在冬季戴带腰的皮手闷子。这种手套只有拇指分出,且在手腕处有口,可在劳作时将手方便地伸出来,很实用。达斡尔族男子脚上穿柔软的板皮做腰的软底短靴,或者穿白布腰黑边的皮底短靴。或者穿白布腰黑边的皮底软靴。靴左右腰上多古钱纹、蝴蝶纹等补花饰,与契丹短靴造型很相似。达斡尔族男子夏季穿的布面长袍造型与皮袍相似,色彩多以蓝、灰为主。头戴疙瘩帽或礼帽,腰间所系腰带的两端从后背向下垂20厘米左右,这种装饰承袭了契丹旧俗,是达斡尔族独有的带饰。在重大活动时不系腰带会被认为不讲礼帽。腰带上挂烟荷包、烟带以及火镰等物品,既是实用品也是装饰物。达斡尔族男字服饰上的装饰图案很突出也很有特色。在皮袍的边沿,衩口,皮套裤膝上,烟荷包、手套背部、四喜帽的顶部等都有精美的刺绣图案,显示出达斡尔族男子服饰文化的民族特色。
德力 皮大衣。达斡尔族男子的冬季防寒服,多以秋末初冬刚长齐绒毛的狍皮制作。其毛厚密实,不宜脱落,保暖性强。其款式为窝领或圆形短领,衣领为两端成弧形的月牙状,右衽紧袖,下摆过膝,四面开衩。前后开衩长约25厘米,衩顶端补饰左右对称的几何图案,呈“×”形或圆环形,在对称图案上部有小圆点或者菱形图案。右衽的大襟上密缝线条纹饰,这些补花最早是为了增加袍服衩口或边沿的牢固度,后渐渐演变成一种装饰。有时皮袍上会有破洞,达斡尔妇女在上面用补绣的方法遮挡,很别致。穿着此袍时会在腰间系黑布腰带,腰上插猎刀和系烟荷包,火镰等物。大襟上的扣子原为编结而成,后改为铜纽扣。
哈日米 达斡尔族男子春秋在狩猎或者砍柴时穿的轻便皮袍。皮料选自春季脱绒后长新毛的狍皮,款式与德力大致相同,只是长度在膝盖以上。用农历八月的狍皮缝制的叫“克日·哈日米”,伏天的狍皮缝制的叫“挂兰其·哈日米”。狩猎时将其毛朝外穿,并配以狍等动物头皮做的仿生帽进行伪装,以便接近野兽。
阿热斯·哈裤如 皮裤。达斡尔族男子的着装之一。皮裤以皮板为面,毛朝里。冬季穿以秋末冬初的皮毛·的裤子,保暖性好。春秋则穿夏季皮毛做的皮裤,轻便暖和。
绥毕 套腿。在野外劳动时套在裤腿上,起到保暖和不使裤子受到刮磨的作用。前面长到腰下,上端钉有细皮带,系在裤腰带上。有皮制和布制两种。比较讲究的在上下口镶有蓝色、黑布边,膝盖处贴缝处贴缝图案。
达奥 用猂皮或帆布制成的肥大的外套。猎人进山行猎时穿用,以御寒、防雨雪,亦可保护贴身衣服。
博斯 腰带。达斡尔族男子在长袍的外面系结用,有布制和绸制两种。布料的长约三米,绸料的长约四米,其宽度有些是用整幅布料从中破开。有蓝、黑和*等颜色。束腰时讲究在后腰上把长袍打出对称的褶,把腰带的两头掖在身后,露出半尺多长的穗,自然垂在后面。扎腰带可起到保暖和结束腰身的作用,并在上面配挂烟具、刀具。同时,参加各种礼仪时也是一种礼貌的标志。
卡尔特尔格 烟荷包。亦是达斡尔族民间日用刺绣工艺品,有男用和女用两种类型。男用烟荷包造型多近似葫芦形,分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是以狍腿毛皮缝的向上突出的半圆,有皮镶边和对称向内的云卷纹装饰,上口有皮套扣,下面是布制袋囊,一般同火镰一起相连,系于腰带上。女用烟荷包外形偏小,式样较为丰富,有葫芦形、圆形、长方形、宝瓶形、倒扇形等。烟荷包口分紧口、抽线口、平口等几种,女用烟荷包两边都有穂饰。荷包一般以白色或浅色较为常见,并以带底纹的浅花条包边,除葫芦形荷包外其他形状的荷包口均为黑或深色的。荷包的正反两面均有与底色形成强烈对比的刺绣图案,以飞禽走兽花草为主,亦有人物故事。如有松鹤同春、仙鹿衔灵芝、花卉蝴蝶及后羿射日、张良拾履和宣扬封建女性贞洁的故事等。画面题材丰富,颜色鲜艳技法多样,非常具有民族特色。
米亚特·玛格勒 达斡尔族男子所戴的仿生皮帽。此帽是用狍子、狐、或狼的头皮整剥下来制作,最常见的是狍头皮帽。做法是将狍子头皮连角整个剥下来鞣制后缝制。做成的帽子有双耳双犄角,狍子双眼合缝成一条线或在上面用白布黑布缝出眼白和黑眼仁。狍子颈后的皮毛留下来,在帽后垂披到肩或后背。后来帽后披肩逐渐消失,只留到狍头皮双耳以下部位,另做前额和短帽耳饰。这种仿生帽是达斡尔人狩猎时代的产物,有助于伪装接近猎物,提高狩猎时代的产物,有助于伪装接近猎物,提高狩猎效率,近现代,这种帽子逐渐演变成儿童的装饰帽,寄托着达斡尔人对后代茁壮成长的期盼。
巴里·玛格勒 大耳帽,冬季戴用。用布吊面,絮棉花,两个帽耳里层吊细毛兽皮,长至下颏,额头外面也吊细毛兽皮作为装饰。
坎特·玛格勒 毡帽。除两个帽耳外,前后有帽舌,俗称四耳帽。在帽耳和帽舌上吊兔皮或狐狸皮、松鼠皮,冬季戴用。
博力 达斡尔族民间使用的毛皮手套。有带腰手闷、五指手套及儿童手闷三种类型。带腰手闷(额莫替·博力)是一种适合劳动的手套。手闷由腰及掌两部分组成,腰和掌在腕处缝合口朝前留一个手掌宽的横口,方便伸出收手掌,便于猎人伸出手指勾动扳机或在劳动时手握工具和绳套。毛茬边用皮条包裹镶边。手闷的腰以鞣制的狍腿皮毛朝外拼缝成筒状,长约二十厘米,毛短硬,金*色,非常美观。掌部是以冬季带绒毛的狍皮为料缝制的。做法很特别,先取一比四的两块椭圆形皮块缝在一起,由于皮块大小不一,又要完全对合,只有将大皮块沿小皮块边沿折成半圆的弧形。另取一块扇形皮缝制成柱状接在掌心上方即成拇指。手闷掌部看上去像拳击手套。手闷上常见的装饰就是拇指正面的鹿头黑皮补花绣,鹿眼以红布补秀。手闷掌部的皮料取自冬季狍皮,厚密的长毛会从手闷腰与掌间的开口伸出形成毛边。五指手套(霍若·博力)是妇女们用于礼仪场合的一种手套。取夏季短毛狍皮,毛朝里分五指缝制而成,腕部用毛朝外的狐或猞猁皮,既实用又有装饰性。手套多以黑布条在腰处做装饰,手背正中的补花绣通常是黑色皮块的圆形适合纹样或方形云卷纹,五指指端处有指甲状装饰,关节处有图案化的补花绣,关节与指尖间以波浪线串接,意喻手指上的血脉。有时图案的下面会衬以蓝色或红色的布做衬底以增加图案的色彩。儿童用的手闷与当代手闷的造型相同,拇指单独分开。用料为狍皮,无纹饰,两只手闷用皮条连接,不用时两手套交叉在腰背处交接在一起,方便孩子玩耍。
奇卡米 早年达斡尔族男子冬季所穿的一种软底短靴,在后跟处有皮环,用皮绳穿皮环系于脚面上。奇卡米的短腰是毛朝外用狍腿皮鞣制后缝制而成。靴底是用鹿、猂或牛的脖颈皮制作,因颈皮厚、耐磨。鞣制脖颈皮一般都用木质砸皮器垂砸,这样做出的靴底不仅结识而且柔软舒适,走在冰雪上既暖和又不滑,轻便跟脚。
奥洛奇 达斡尔族男子春、夏、秋三季所穿的布腰布底或皮底的短腰软靴。以白布做靴腰,腰口装饰黑边。左右腰上多有补花装饰,补花图案以古钱纹、蝴蝶纹居多,其造型与契丹短腰靴的造型相似。
德热特莫勒 早年达斡尔族男子冬季穿的一种高筒靴,靴筒是用结识、保暖的猂皮糅制而成革缝制的。
女服饰 达斡尔妇女早年因布匹少,除内衣裤用白布外,同男子一样着皮袍、皮裤、软皮靴,只在装饰位置上与男装有差别。女皮袍在左下摆开衩处缝缀宽大的黑皮剪花图案,间以做补花细饰。自清朝初年后,随着布匹绸缎等不段流入,布料成了妇女服饰的首选,样式也逐渐增多了。清末至民国年间,蓝色袍服较为普遍。年轻妇女喜爱鸭蛋青、浅蓝、天蓝、浅紫色等颜色,年龄越大服色越深。达斡尔族妇女喜着青色服饰是承袭辽代妇女的“垂青”之俗。女服外套以短矮圆领的右衽式长袍为主,礼仪场合在长袍上着绸缎面坎肩。*塔城地区的达斡尔妇女因受当地妇女服饰习惯的影响,喜爱穿用淡红和绿色的服饰。海拉尔地区的达斡尔妇女所穿的夏季长袍为立领,袍身上窄下宽,长至脚面,下摆无衩,右衽布排扣至膝以下,类似蒙古袍。冬季穿棉袍、小棉袄和棉裤。老年妇女的袍服依然色重且外加黑缎面右衽上衣。老年妇女喜在长袍外加坎肩。夏季为夹坎肩,冬季则在坎肩内缝上狐或猞猁等名贵的皮毛。款式有立领、圆领、窝领及对襟和右衽襟之分。女袍在开襟、袖口、领口、下摆的边沿用机绣的成品花带进行装饰。条带底色多为黑、蓝、深紫、玫瑰紫等深色,图案为鲜艳的花草蝶虫连理枝二方连续,以不同的底色来区分年龄的长幼。少妇和女孩子袖口上的花边有时可达三四层。在已婚妇女右衽襟上侧布扣上常挂有穂的装野生香草的荷包和手帕或银耳勺、锥子及眉毛镊子等佩饰。达斡尔族妇女家常或劳作时喜用白布或白毛巾裹头并在脑后打结。礼仪帽为平顶圆帽。其中青年妇女夏季戴绣有艳丽花草图案的礼仪帽子,中年妇女戴的则是黑绒暗花帽,冬季的礼仪帽均为内外皆毛毛的平顶圆帽。达斡尔族妇女多穿白色布袜和矮腰平口布鞋,鞋腰及鞋尖面上有绣花和装饰。袜腰多在裤腿内,上有布条绑腿。*塔城地区的达斡尔族妇女受周围其他民族妇女的影响喜穿布底鞋,袜腰很长,上部为浅红或绿色,中为黑。下为白,老年妇女则仍保留着系腰带的习俗。
嘎格日 达斡尔族成年男子在暖季穿的右开襟的长布制长衫,下摆齐脚背,男女式样略同。男式的称为“嘎格日”以浅灰色为多。女式称为“奥尔图.钦齐,多为蓝色和深灰色。在礼仪场合,无论男女均在长衫外着罩衣“库如木”或马褂“奥鲁布。
库日特 棉袍。式样、颜色与单长衫略同。男式称为“库普图“,女式多为成年人尤其老者穿用,少年多穿短棉袄。
库如木 达斡尔族男女长身礼服,均称为“库如木“。长身、对襟、宽袖,比长衫稍短,穿在长衫外,分出长短之层次。多用绸缎为料,衣边和袖口镶各种图案的边。颜色因性别而不同。女服重花色。男服重深颜色素面衣料。
奥勒布 马褂,有夹、棉(皮)和男女之分,达斡尔人传统称为“奥勒布“。以绸缎为面料,对襟、宽袖、衣边和袖口镶有各种图案的边。暖季穿用夹马褂,冬季穿着的马褂则絮有棉花。一般在重要礼仪场合穿着。
和日格尔奇 坎肩,成年女子的着装,分日常穿用和礼仪场合穿用两种,统称为“和日格尔奇”。礼仪场合穿用的坎肩十分讲究,绸缎为面,尊贵者以水獭之类细毛皮为里,衣边镶绣花的边对襟、紧腰。新婚和中年女子在节日或礼仪场合穿用。
旗袍 居住在海拉尔地区的达斡尔族妇女中曾流行过绣花旗袍。旗袍剪裁后在前胸及下摆处通体绣花,绣梅花枝或其他小朵连枝花,如同一幅花卉图,极为精美。
坎其尔特 套袖。约三十厘米长,用羊皮或兔皮制作,皮毛朝里,外面吊布面(讲究用段子面),绣花边,冬季把手抄在里面保暖。达斡尔语称为“坎其尔特”。另外还有两种,一种称为“乌色勒特”是细袖套,毛绒短,放在宽袖口的棉衣袖里抄手;另一种称为“巴扬”比较宽大,也在袖外套用,抄手后两边套口可翻起。
绣花鞋 达斡尔族妇女喜欢穿着鞋面上有刺绣花纹的绣花鞋。妇女平时穿矮腰平口布鞋,礼仪场合则穿平绒或绸缎做的鞋。老年妇女穿与鞋面同色、用深浅不同的线绣出的暗花绣花鞋,有些老年妇女还在鞋尖上加附饰,如从左右两边翘起2厘米左右的几何形附件。中年妇女的绣鞋色彩略有变化。少女喝少妇的鞋面绣花比较艳丽,多以花草连枝缠绕为主,也有瓜果花连茎图案,并以鞋面周饰为其特色。小姑娘的绣花鞋为最美,鞋面采用鲜艳的颜色,并在鞋尖上用绸料折叠出油立体感的花卉,栩栩如生。达斡尔族有妇女的寿鞋也很有特色,妇女们一般在年轻时就开始准备有绣花的半成品,过了60岁就请人把这些半成品做成成品,这种习俗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达斡尔族刺绣艺术的发展。
毛勒格 棉鞋。鞋底用袼褙纳麻线制作。鞋面用深颜色布料,絮棉花。轻便舒适,适合在家日常穿用,老年人穿的多。
袜斯 袜子。有布制和皮毛制作两种。布制的用两层白布做腰,袜底多加一两层布,把各层缝在一起,也有的缝出各种图案。皮毛制的,达斡尔语称为“卓贡吉”用羊皮、狗皮或冬季打的袍子皮为料做成,保暖性好。
阔谢 围裙,在劳动时候围系。女子围裙用布制作,有的再上面缝绣花草等图案。男子用去柔软猂皮或鹿皮制作,长过膝盖,围至后腰,在身后系带,皮制的还要衬白布里子,有利于保持外衣裤干净和不受磨损。
绣花枕头 达斡尔族成年人的枕头为长方形,两端堵头为正方形,有4到5厘米宽的边,内里为白布或绸地的刺绣品。刺绣图案题材丰富,技法精美,是达斡尔族绣品中的精品。题材主要取材于达斡尔族及满、汉等族的民间故事,吉祥图案、风景图案及传统经典文学故事等。如松鹤同春、亭台楼阁、三顾茅庐故事等。在技法上树干、树叶等为平绣;山石等多用折叠绣,使其凸凹的层次感产生浮雕效果;人物和动物则多使用堆绣,在补以其他针法显得有层次、有质感。
如今的达斡尔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衣着服饰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秉承传统风格的同时,又富有蒙古族、满族等服饰元素,图案丰富,色彩艳丽,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和谐与交融,在民族服饰中独树一帜。
--==你要送祝福的话,请尽管来告诉我们哦==--
我们不是最好的,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要是您有什么好的建议记得一定要给我们留言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