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向来不愿意主动传播自己的文化,即便是我们认为最开放的唐朝,也只是相对其他朝代的封闭而言的。当西方通过大量出版物传播知识、文化的时候,中国还长期没有报纸、没有杂志,没有好的发行手段;当西方的文化通过电影、广播在传播的时候,中国的很多地方还没有这些手段。所以,等到新文化进来的时候,我们的传统文化越来越衰弱。到了近代,中国的传统文化用原来的方式已经没有办法传播,很多处于断绝的状态。
因此,我想谈一下传统文化的“传”和“承”。
“传”就是记录、保护、保存、延长、延续。很多物质或非物质的传统文化现在岌岌可危,有的实际上已经没有“传”的人,或者只剩下一些残余、遗迹、遗址。所以,很急迫的问题是要赶快记录、赶快保护保存,尽量延长它的寿命。如果实物已经不能存在,那么就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包括录像、录音、照片、档案等。
当前,最重要的也是“传”。为什么要重视“传”?
首先,中国物质文化存在先天不足。比如说,中国大量的古建筑是砖木建构,即使没有被破坏,存在的时间也比较短,而且很难修复。西方国家的古建筑用的是石材,如希腊、罗马用的是花岗岩和大理石,石结构保存时间要久一点,而且即便有缺损,也不太会影响下面的基础。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部分的社会基础已经减弱或者消减。中国原来的伦理道德制度是长幼有序、尊卑有序,年长和年幼的人、地位高和地位低的人之间是有次序的。到了提倡自由平等的现代社会,大家认为原来的一套礼仪没有必要,要讲平等。这部分文化再不记录下来的话,后面的人恐怕就不知道了。
再次,传统文化并不都是好的,其中不少是腐朽的,要不要传?也要传。因为这也是传统历史的一部分。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我们的后人怎么会相信和理解历史?奥斯维辛集中营是恶的集中表现,但它现在是世界文化遗产。为什么?因为要保存下来时刻给后代一个警醒。
最后,物质条件一般来说总是不断在进步,但人类的精神未必一直进步。我们今天能够达到的精神境界不一定超过古人,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中也许隐藏着今天还不能理解的智慧。
比如,一些古建筑全部是木结构,就靠卯榫连接起来,即便经过强烈的地震,也一直没有倒。如果认为这些建筑物不是现代结构,就不注意保存,那么里面的智慧和秘密也许就永远消失了。
又如,24个节气曾经被认为没有什么用,但这些年国内外的研究发现,它是非常合理的促进农业生产的时间体系。对传统文化中的这部分内容,包括我们今天不理解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先不要忙着清除,不如把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也许中间所蕴含的智慧今后可以发挥作用。
另外,要尽量把我们不自觉、无意识的保护变成自觉的、有意识的。今天不少被称之为传统文化的东西,无论是物质的还是某种精神的,很多是无意识、不自觉地保存下来的。
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还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有些地方的舞蹈、山歌、艺术品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就马上开发旅游。在这方面,不妨借鉴一下日本的做法。日本一旦确定某个项目为文化遗产,就把传承这个文化遗产的人确定为“国宝”。成为“国宝”后,就能得到*府或基金会的供养,而“国宝”的任务就是继续自己的工艺,带好徒弟,把技艺传授下去。所以,日本的很多工艺能够长期、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而我们往往过多考虑能不能利用、过多考虑商业化,这是错误的。
接下来讲讲什么是“承”。
“承”就是继承、发扬、延续,还包括转化和创新。把传统的文化和物质精神保留下来,之后怎么办?是不是都要学习和弘扬?不行,要区别和选择。对于精华的部分,不仅要保留,而且要使它发挥作用;对于糟粕的部分,要留下来让后人知道,但不要复制,也不需要扩大。
中国以前有各种礼仪,尊重别人,自己保持谦虚、谦卑的姿态,恪守正常的次序和礼节,这是对的;但过分的甚至不讲人性的那种谦卑,是要不得的。中国古建筑有好的地方,也有缺点。
当年美国建筑师设计燕京大学的时候,表面上用的是中国宫殿形式,里面则用上了暖气和现代设备。所以,对待传统文化,不是照单全收,要取之精华,把糟粕以及不合时宜的东西都去掉。
在“承”的过程中,既要兼收并蓄,也要“本土优先”。一般情况下,中国的本土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是因为比较适合本土的环境。所以,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比较的过程中,要注意优先采用更加符合本地条件的内容。
另外,因为要“承”的东西太多,所以应该分轻重缓急。比如,同样是精华,现在某个地方最紧缺、最需要继承的是什么,我们这一段时间就应该优先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有些传统文化今天起的作用更大,可以优先;有些起的作用并不大,就可以晚一点。所以,“承”不像“传”,“传”应该是无条件,“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
传统文化在用的时候要注重效果,因为古代的、传统的再好,往往不是马上就能应用于今天,这就要实行创造性转化。现在有些地方讲传统文化,就要让小孩子穿上汉服跪拜,整天念着儒家的经典,甚至叫大家坐在一起给父母洗脚,真有效吗?
今天我们讲孝道、讲仁义,要根据社会需要采用适当的方式,有的要加上新的内容。如果不完成创造性转化,那么传统文化的精华就很难得到延续,更难以得到弘扬。
以孝道为例。中国孝的本质是保证家庭、家族的延续,也就是生孩子。孟子曾经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古代,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及时结婚生子,把孩子抚养成人,家族的门风和血缘才能延续。
我曾经研究过中国人口史。中国的人口从公元初多万,到宋朝时突破1亿,到清朝突破2亿,到清朝后期突破4亿,到现在中国还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靠的是什么?当然一靠物质条件,二靠精神,也就是中国文化长期讲的孝道。
这个观念到今天有什么用?今天,很多国家都碰到人口老龄化的难题。越是发达国家、越是现代社会,人口数量越在下降。很多国家通过物质奖励生育,目前看都没有成功。那要靠什么呢?只有靠理念、靠信仰。在中国,可以通过对传统孝道进行新的转化来解决这个问题。
怎么转化?就是要对孝道作出新的解释:孝道不仅仅是尊老爱幼,而且是每一个人要承担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其中就包括成家生子。当然,解决老龄化问题不能光靠孝道,还需要相关社会制度加以配套。同时,也有必要尊重现代人的多元生活方式。
总之,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实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真正起到“承”的作用。这也是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
当然,文化离不开社会大环境。中国证明行之有效的,不一定能在其他国家生效。所以,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一方面要自信,另一方面也要采取包容和多元的态度,在文化交流和对话中实现彼此借鉴和相互交融。
作者:葛剑雄,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迪庆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向上滑动阅览
国家级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让传统文化“活色生香”——迪庆州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迪庆藏族自治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格萨(斯)尔》史诗传统
《迪庆热巴》
《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
《藏族黑陶烧制技艺》
《迪庆藏族锅庄舞》
《傈僳族歌舞阿尺木刮》
《迪庆藏医药(藏医骨伤疗法)》
《梅里神山祭祀》
迪庆藏族自治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傈僳族阿尺木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碧清
梅里神山祭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斯那品初
迪庆热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云张
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郭*华
藏族锅庄舞国家级传承人达珍区批
藏族锅庄舞国家级传承人徐桂莲
傈僳族阿尺木刮国家级传承人熊自义
《格萨尔》史诗国家级传承人和明远
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和志本(已故)
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孙诺七林(已故)
迪庆藏族自治州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藏族弦子舞蹈》
《纳西族“阿卡巴拉舞”》
《塔城“神川热巴”歌舞》
《傈僳族瓦器器》
《纳西族“阿勒古歌”》
《托顶藏族酒歌》
《傈僳族“祭天古歌”》
《香格里拉藏族服饰》
《德钦藏族服饰》
《维西大词戏》
《纳西族传统纺麻技艺》
《酥油花》
《藏香制作技艺》
《青稞酒制作技艺》
《迪庆唐卡》
《傈僳族服饰》
《香格里拉五月赛马会》
《迪庆藏族传统金属铸造工艺》
《木碗制作技艺》
《迪庆藏族雕版印经技艺》
《迪庆藏刀制作技艺》
《维西洞经古乐》
《藏族“卡甲”习俗》
《藏族“百谐“祭祀仪式》
《叶枝镇同乐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尼汝藏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奔子栏藏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香格里拉藏族锅庄舞之乡》
《叶枝傈僳族阿尺木刮歌舞之乡》
......
(持续更新中)
迪庆藏族自治州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迪庆藏医药(骨伤疗法)省级非遗传承人阿格
傈僳族服饰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李桂兰
迪庆藏族金属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洛桑扎西
德钦藏族弦子歌舞省级非遗传承人白扭
傈僳族传统编织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蜂云波
傈僳传统编织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余秀芝
傈僳族传统编织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余信芝
香格里拉木碗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谢亮
德钦县木器工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格茸
德钦藏族服饰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卓玛
雕刻工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格玛扎堆
傈僳族传统弩弓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和志高
纳西族纺麻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杨桂莲
“阿勒古歌”省级非遗传承人木逢春
“阿勒古歌”省级非遗传承人木仙
迪庆热巴省级非遗传承人三宝
德钦弦子歌舞省级非遗传承人取宗
藏族木碗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鲁茸卓玛
迪庆青稞酒酿造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王彬文
香格里拉藏族服饰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李琴
德钦县藏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纳生
傈僳族瓦器器省级非遗传承人余春海
纳西族勒巴省级非遗传承人和学城
纳西族歌舞“阿卡巴拉”省级非遗传承人和尚芳
纳西族歌舞“阿卡巴拉”省级非遗传承人和德明
傈僳族“瓦器器”歌舞省级非遗传承人余永华
维西大词戏省级非遗传承人杨淑珍
维西大词戏省级非遗传承人赵寿珍
藏族民间文学省级非遗传承人仁青都吉
藏族传统绘画大师省级非遗传承人鲁茸格登
德钦弦子歌舞省级非遗传承人鲁茸拉木
香格里拉市建塘镇藏族锅庄舞省级非遗传承人杨庆科
上江傈僳族肋巴舞省级非遗传承人和正文
金江镇傈僳族传统器乐演奏省级非遗传承人李仕达
德钦县燕门乡民间说唱省级非遗传承人扎西温布
维西县藏族民歌演唱省级非遗传承人阿姆
香格里拉市尼西情舞省级非遗传承人肖巴
香格里拉市东旺乡锅庄舞省级非遗传承人阿哇娘念
维西县傈僳族歌舞“阿尺木刮”省级非遗传承人余仙君
香格里拉木碗制作省级非遗传承人廖文华
香格里拉市虎跳峡镇彝族风俗礼仪省级非遗传承人陈母撒
维西县永春乡“仓巴”舞省级非遗传承人和文喜
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和玉新
香格里拉藏族民俗礼仪省级非遗传承人阿扎达·鲁茸培楚
维西大词戏省级非遗传承人赵延祖
傈僳族传统弩弓制作省级非遗传承人余自良
藏式金属首饰制作省级非遗传承人和乾坤
傈僳族歌舞“阿尺木刮”省级非遗传承人熊德权
傈僳族瓦器器歌舞省级非遗传承人李琥
塔城“神川热巴”省级非遗传承人马玉林
迪庆藏族传统雕版印经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拉茸开主
藏香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江参
藏刀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廖金明
藏族纺织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七主央宗
迪庆藏医骨伤疗法省级非遗传承人雨觉
青稞酒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扎西拉姆
藏族黑陶烧制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鲁茸恩主
拖顶藏族酒歌省级非遗传承人斯那定主
梅里神山祭祀省级非遗传承人鲁茸达瓦
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和袁
锅庄舞省级非遗传承人多吉春批
镇锅庄舞省级非遗传承人此里拉姆
酥油花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阿安
......
(持续更新中)
迪庆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