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在拉萨邂逅松赞酒店,惊叹不已。酒店创始人白玛多吉先生以其对藏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创建这个酒店品牌,致力于为旅人提供不亚于国际高端精品酒店的入住旅行体验,弘扬藏族宏大的宗教文化,推广藏族手工艺,解决在地农牧民转型就业,真可谓俗家活佛。
于是年春节,做了一次松赞滇藏线酒店巡礼,沿途体验丽江松赞林卡,塔城松赞山居,奔子栏松赞山居,以及香格里拉松赞林卡。
在松赞酒店各类推广文章中,大力宣传松赞最美的酒店“塔城”,最有四合院特色的酒店“丽江”,体量最大的酒店“香格里拉”,还有建筑最有特色的酒店“拉萨”,对奔子栏山居着墨不多,但恰巧是这个房间数量最小的酒店深深的打动了我。
奔子栏,是经由丽江到梅里雪山的茶马古道上马帮驻扎和交易的重要驿站,因为15年前去过川藏线上类似的地方,马尼干戈,早期背包旅行的外国人称之为中国的牛仔之乡(15年前的四川藏区还处在准中世纪,着盛装骑大马的藏族汉子比比皆是,短短的一条街道上*场,红灯区,茶馆、台球馆密布)非常清楚在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物物交易盛行的旧时期,这里是一个多么热闹又江湖气盛行的地方。马帮选择这个地方打尖交易,大概是因为奔子栏处于金沙江河谷地带,气候温暖湿润,四季瓜果蔬菜充沛的缘故。
川流不息的马帮,把奔子栏闻名于世的手工漆作木碗传遍了藏传文化覆盖的区域,连蒙古草原上的牧民都在诗歌中称赞建塘奔子栏这可值十头牦牛的木碗。
山居距离奔子栏镇还有好几公里,位于一个只有十六户人家的小山村的心脏地带,四周村居围绕,东面正对村里最高处小小的莲花生大师寺庙。
整个酒店只有10个房间,还有一个书房,一个餐厅,和一个小小的接待区。三层楼的酒店被爬山虎覆盖,阴影中的入口显得有些深邃。
几乎每个区域的门口都有藏式布帘遮挡,设计师巧妙地将不大的平面做了折角处理,每个视角只能看到极少的功能区,相比塔城山居每个建筑平面上一眼望到底的大走廊,奔子栏山居的私密性便充分凸显了出来。客房的走廊尺度窄且封闭,走廊上彩色玻璃镶边的窗户,将藏区下午猛烈得西晒阳光转换得昏暗但柔和,顿时让人安静下来,就像进入了一间寺庙。窗台巨大,可以倚坐下来发呆。
房间一应朝东,东面的窗户依旧由彩色玻璃镶嵌,晨光照射进来,五彩斑斓,藏式卡垫放在窗台上,可坐可倚,大概是因为有这个装置,房间里没有其他松赞酒店内搭配的宽大藏床式沙发。除此之外,皆是是松赞的标配,藏式家具、铜盆、*色的墙面,木质护墙板和顶部的木制线条,这些藏族元素迅速把人带入藏区贵族之家(若是配上深灰、深红、深蓝的窗帘和壁炉,就更加完美了。)
之所以特别喜欢这个酒店,是因为它有着可以长期避世居住的所有元素。
区域好。
群山环绕,自然磁场具足,河谷地带温暖湿润,阳光充沛,氧气充足。村子远离城镇,无喧嚣不嘈杂;村子附近有森林,可以徒步,一直往北车行一个半小时,便是梅里雪山。
有传统,有信仰,有灵气。
村里人淳朴善歌舞,每日必去小山坡上的寺庙煨桑转经。村外不远处的水边寺更是灵气满满,绿树成荫,瓜果满地,寺庙庭院里小小矮矮树干的橘子树,冠幅不大,却层层叠叠挂出几十个橘子,如此高寒地带,还有棕榈,芭蕉这类热带植物。更不用说作为*教康区十三大寺庙之一的东竹林寺所带给人的精神慰籍了。
有文化,有故事。
建塘奔子栏除了木碗出名,也流传了很多马帮的信息。村子里有一个老人,年轻时活跃在马帮交易中,孩子在国外有很好的事业,可他自己一直不离开村子,据说松赞很多传统的藏毯都是他提供的资源。村里还有一个法国女士开的客栈。
体量小,私密度高。
既是隐居,必不能看到很多人,即便有其他人出现,也必须是对这个本来需要骑骡子进来,完全农耕状态的小村庄不排斥的同类的人,气场才不会会混乱。
遐想一下常住在山居里的景象,早晨起来,徒步去山头的小寺庙拜拜莲花生大师,回来吃点简单的早餐,坐在窗台上读读书,或是迎着朝阳到森林河谷里去徒步,下午到三楼书房看书写字,晚上去露台上看漫天繁星。不用操心饮食,山居里的大厨做得一手好菜,菜是院子里自己栽种的,高原藏香猪怎么做都好吃得要命,若是徒步去森林,酒店会安排服务生背上物资同入森林,以提供中午的野餐火锅。
到东竹林寺开法会的时候和老乡们一同前往,平时也可去尼西村烧烧黑陶,画画木碗。当然不能错过传奇一生的村里老人和可能会带故事来的客栈酒店旅人。
这座像极了家庭旅馆,甚至像家一样的山居酒店,给我带来了“布达佩斯大饭店”电影中最温暖的那段场景的感受,如果有长长的假期,也有避世的心念,必是首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