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禁毒检查不放松社会各界齐发力
TUhjnbcbe - 2021/5/16 22:51:00
蒙古族的清明节习俗


  蒙古族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有很多属于自己民族的传统节庆,传统节日。那么关于蒙古族清明节,他们会有哪些的习俗,蒙古族有哪些清明节的习俗是其他民族没有的呢?如果你也不是很了解,不妨来下文中了解一下看看吧!


  按照蒙古族传统,清明节要烧“吐勒希”给祖宗上供。“吐勒希”包括炒米、*油、鲜肉、茶叶、枣、布块和纸钱等。蒙古族每年要在除夕傍晚和清明节对祖先供奉两次图勒希(焚烧饮食物等祭品以祭祀祖先)祭祀。这些祭祀,通常只有男性成员参加。前往祖坟上土烧纸的图勒希作为固定的图勒希祭祀,只有清明节时在埋葬地进行,这时女性也是不前往的。


  可以说,一般情况下,蒙古族的女性一生当中一次也不祭拜祖先的埋葬地,只有在女孩小的时候也就是处于上小学阶段时才会被带领着参加传统的图勒希祭祀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就逐渐远离与祖先的祭拜活动。女性禁忌习俗广泛地存在于阿尔泰语系诸民族中。有些村屯还要宰杀猪羊并在坟地上搭起锅,向先人坟墓献馐斯(全羊)。


  据了解,蒙古在清明节时大都选择和家族一同祭奠已故先人,一般对老祖宗(五世以上者)坟墓,各家要共同祭奠。之后,把祭奠后剩下来的酒食聚集在一处,人们按辈分、长幼依八字形排坐,由长者给每人分酒食,接受分赠者向长者请安问好,以此共同悼念祖辈和失去的亲人。


  完成祭祀活动之后大家聚在某一家,大多是在世老人所在的儿子之家进行聚餐,大家共同缅怀已故祖辈和失去的亲人,感激在世长者为这个家族的昌盛而付出的辛勤劳动和精神付出得以换来今日的幸福生活。这样不仅可以相互促进感情而且可以加强团结提高家族凝聚力。


  不同地区的蒙古族祭奠习惯也略有不同。在通辽市,清明节要到祖坟上添土祭奠。添完土后,共同喝稀粥,吃布胡勒(全羊),然后到附近打猎。在兴安盟,清明节当天吃乌审肉(冬季留存的肉),同时分送给邻居,清明节前后3日上坟祭祖。蒙古人不哭坟,就是祭祀奶食白酒。


  小结:蒙古族清明节的时候,会烧“吐勒希”给自己的祖先,或者是一些日常吃的*油、鲜肉、枣。一般女性,是很少去参加埋葬地的。

鄂温克族的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用鄂温克语说为“汉西”,这一天他们主要祭奠死去的先人,备菜、酒和乳肉食物,向坟地扔酒,并用金银箔纸制成元宝和日、月烧掉。因为他们认为,死人的灵*在这天要还乡探亲,行祭是让死去的老人有吃、有穿、有钱花。

鄂伦春族的清明节习俗

鄂伦春族的节日有除夕、春节、祭太阳、祭月亮、祭北斗星、春祭、元宵节、清明节、送火神、米特尔节、抹黑脸等。

鄂伦春的清明和森林保护有关,春天来了,祭祖也要爱护环境。鄂伦春的风葬习惯,在清明这天,把萨满供起来,把周围的荒草都拔起来,把腐朽的木头都清理干净,不仅是清理自己家的坟地,也把周围的环境都清理干净,使森林更加茂盛地生长。

达斡尔族的清明节习俗

农历三月,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区达斡尔人聚居的地方,已是早春季节。尽管树

没全绿花未开,但天渐暖、风变爽、燕归来,人们自然觉得进入春天了。这时候,

清明节来到了,达斡尔人家都带着“饮水思源,慎终追远”的感情上坟扫墓,纪念先祖,这是千年老习俗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最重的是孝道,达斡尔人深知百善孝为先,他们把扫墓祭祖当作孝道的实践。早年的一位达斡尔诗人曾留下这样的诗句:风来忽暖是清明,人涌天寒燕剪风。祭拜无声山色重,怀思有意柳烟轻。


  清明节这天,达斡尔族每一户人家的子孙后代都带上白色纸花和供果,早早上山扫墓,以尽孝道。达斡尔族人家的墓地大多选在山间的阳坡,密林悠悠,阳光充足,风水好。子孙们先是添新土,坟头压纸,表明家有后人。然后在墓门前摆放烟、酒和供果,大家同时跪拜,默默然,虔诚也。很早很早以前,达斡尔人清明上坟扫墓就不烧纸,他们认为清明时节风大、草木易燃,一旦纸火引发山火,不但毁坏森林而且烧损墓园,祖先也是不满意的。古人以为火烧得太久,会有*害,引发雨雹天灾。而今祭拜结束,子孙们一起行动,把周围的朽木烂枝和荒草干蒿清理得干干净净,创造清洁环境,更想让森林茂盛地生长。达斡尔人自古以来就爱护生态环境,深深地热恋着家乡的山水林田。下山前,老老少少总要缅怀先人那熟悉的笑容、亲切的话声,还有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大家在墓地徜徉流连,为的是多陪一会儿逝去的亲人。


  归来的途中,放慢脚步,看看柳枝上钻出“毛毛狗”,听听冰河开化的声音,闻闻野草拱出地面的清香……春的景致与气息,使人的心情不再那么凝重,遂觉春风扑面了。如经过敖包树,每人都要捡一块石头放到堆子上,这是一种表达和寄托。


  清明这天下午,人们纷纷下地干些农活,踏青迎春,又好像是继承什么。晚饭开餐前,老辈人总要讲讲先人的品质、恩德,情深意重,激励后代。这顿饭吃混合面做的清明豆糕,吃野生的清明菜,过一个清清明明的节日。

锡伯族的清明节习俗

锡伯族的清明节有两次,清明节一般在农历三月过一次,但在*伊犁、塔城地区的锡伯族人每年要在农历三月和七月过两次清明节。过节时,人们分别用鱼和瓜果祭供,所以分别称为鱼清明和瓜清明。


  阖家去扫祖先之墓(一是祭供,二是培土)。农历三月间的“鱼清明”和农历七月间的“瓜清明”。农历三月正是产鱼季节,人们习惯上拿鱼肉去祭供,故称“鱼清明”;而农历七月正是瓜果成熟季节,扫墓的人都以新鲜瓜果祭供,故称“瓜清明”。在坟地举行祭供仪式后,大家回家聚餐。

赫哲族的清明节习俗

受满、汉民族的影响,赫哲人也过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二月二”节、清明节、“腊月二十三”祭灶神等。赫哲族聚居区的赫哲族还过“乌日贡”节,以文体活动的形式庆祝丰收,日期为农历五月十五日。

朝鲜族的清明节习俗

朝鲜族人清明节上坟时,带上有朝鲜族特色的供品,有打糕、明太鱼、泡菜、自家酿制的米酒或山葡萄酒等等。把坟墓上的草割掉、将坟墓培土整修后,将供品整齐地摆放到坟前,意思是请已故之人享受美餐。


  供品摆放之后稍等片刻,朝鲜族人便在故人墓前燃烧稻草,他们认为稻草是*色的,可以代表金条,也就是给故人送金条的意思。烧完稻草后,向故人敬酒,跪拜,以示哀悼。最后,在墓前席地而坐,意思是与故人欢聚,共享美酒。


  朝鲜族人的清明节,既有怀念故人的伤感和悲泪,也有踏青游玩的舒畅和欢乐。朝鲜族是个乐观、能歌善舞的民族,清明祭奠活动也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点。清明节吃饭时,往往是边吃饭、边唱歌、边跳民族舞,用以表示与故人欢乐团聚。


  与汉族人相同的是,朝鲜族人也将清明节称为寒食节,禁火,吃冷食。为了防止冷餐伤害身体,人们便在清明节这天开展荡秋千、拔河等体育活动,用以强身壮体。明太鱼是朝鲜族清明节必不可少的菜肴,他们认为,清明节吃这种鱼更能滋补身体,保佑一家人全年安康。

藏族的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这在嘉绒藏区两百年前很少,尤其是乾隆皇帝征金川以后,这个中华国民共同节日,在这雪山草地盛兴起来,嘉绒藏族历史上隧年节和宗教佛事活动才祭祖扫墓的习俗,也被清明节祭坟和规范扫墓给逐渐取代。在清明节上,从甘孜和阿坝绝大部分嘉绒藏族地区,从未发现各民族间有不过清明节的,而且祭奠习俗也都几乎是一样无二的。

回族、维吾尔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是不过清明节的

回族、维吾尔族作为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民族文化都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在伊斯兰文化中,伟大的真主禁止穆斯林模仿异教徒,先知(愿主福安之)也严加禁止,甚至说:“谁模仿别的民族,他就是这个民族的一员。”《艾布?达伍德圣训实录》(段)辑录,艾利巴尼在《艾布?达伍德圣训实录》中认为这是正确的圣训。

而清明节的来历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清明节_百度百科),属于独特的文化节日,并非所有民族的习俗。作为穆斯林的民族,他们是不会去模仿汉族的这一习俗。

并且,伊斯兰文化讲求的是“两世吉庆”,人活在今世,去世后,便到了后世。死亡并非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其实,除了清明节,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也不会去过其它的节日,例如春节、中秋节、情人节,尤其是和神话有关的节日,因为伊斯兰教的神只有一个,多神崇拜是被坚决禁止的。

维吾尔族一般只过古尔邦节、开斋节(肉孜节)、诺鲁孜节。不仅维吾尔族不过清明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拥有同样信仰的回族、东乡族、撒拉族等穆斯林民族也不过那些节日。

当然,由于现在各民族交流的加深和汉族文化的推广同化(例如孔子学院),还是有部分维吾尔人、回族人会去过中国传统的节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禁毒检查不放松社会各界齐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