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红,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社会文化;张欣,北方民族大学民族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学与社会文化发展。
年国家民委创新团队立项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宁夏生态移民与民族互嵌社区建设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甘宁青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筑牢生态屏障路径研究”(19BMZ)阶段性成果。
民族互嵌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实践形式,在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个过程中,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目前,学界关于民族互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民族互嵌”的概念和内涵、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民族互嵌与民族关系、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生成路径等方面。瞻望未来,关于民族互嵌的研究还须深化理论研究,丰富实证研究,推动跨学科研究,增强历时性研究,注重创新研究,拓展民族心理互嵌研究。
民族互嵌;民族互嵌式社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治局研究进一步推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的会议上明确提出:“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年5月29日,在第二次中央*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年9月27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进一步强调“出台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策举措和体制机制”。学界关于“民族互嵌”的研究开展较晚,目前关于“民族互嵌”的代表性著作有二。杨荣所著《云南民族互嵌研究》一书梳理了云南民族互嵌格局形成的空间基础,分析了云南民族互嵌格局形成的文化因素及经济和*治动力,探讨了云南民族互嵌格局中的族际婚姻,深入挖掘了民族交往、民族*策、中华文化等对民族互嵌的重要影响。张少春著《互嵌式社会与民族团结:人类学的视角》一书,以“互嵌式社区”向“互嵌式社会”的转变为研究理路,探讨了经济、社会、文化、民俗等领域民族团结的生成和表现。以宁夏、内蒙古、四川、广西和陕西等地不同民族文化交往、传播和并存的现实为基础,重点讨论了扶贫工作中的民族关系、互嵌式社区的交往与心态、民俗互嵌、村落生活等问题,尝试通过基层社会内部多样性如何共存和共同性如何生成的研究,深化对“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等*策话语的认识。截至年12月31日,在中国知网以“民族互嵌”为主题检索,有篇期刊论文和21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茆晓君发表于《青海民族研究》年第1期的论文《权力的互嵌与争夺——小凉山彝族毕摩与东巴共存的田野调查研究》,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