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一个油画中的边陲小城,她的色彩不仅是纯粹的蓝天、白云、绿草,不仅是29个少数民族文化融合沉淀后的奇葩,也有中国历史画卷中封存的厚重一笔,她就是——塔城的左公祠、左公柳,一段历史记忆的碎片。
当你在*的天山南北或是工作、或是生活、或是旅游时,你是否知道一百多年前,有一个人,拼老命保卫着这片国土——占中国版图达六分之一的*,之所以现在还在我们国家的版图之内,这个人不能忘记,他就是清朝的名臣——左宗棠。
图为左宗棠。
多年前,中亚地区浩罕汗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一个*官阿古柏趁*内乱,带兵侵入了*,先后占领了*的大部分地区。与此同时,沙俄也趁机侵占了*伊犁。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力排众议,率兵西征,收复*并进而开发和经营西北。
左宗棠不仅志在夺回失去的疆土,更悉心于经营边陲,美化西域。他两次率部西征,一路进*,一路修桥筑路,沿途种植榆杨柳树。不出几年工夫,从兰州到肃州,从河西到哈密,从吐鲁番到乌鲁木齐,凡湘*所到之处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连绵不断,枝拂云霄,这就是被后人所称的“左公柳”。
当时还有人写下了关于“左公柳”的七言绝句,因脍炙人口,被人们广为传颂。
图为湘*进入*。
左公的好友杨昌浚巡游故道,触景生情,赋诗一首:“大将征西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清代诗人肖雄有一首名诗,专为咏顼“左公柳”而作:“十尺齐松万里山,连云攒簇乱峰间。应同笛里迎亭柳,齐唱春风度玉关。
在*,有数个地方都存活着“左公柳”,哈密的人民公园、石河子的老城、塔城的三道坝,都有左公柳的遗存。只要有左公柳的地方,便曾经留下过左宗棠抬棺西征的足迹。
塔城市虽地处祖国边疆,比不得江南池塘曲桥、垂柳婆裟,但提起柳树,却让所有塔城人都为之自豪。
塔城市区域内柳林比比皆是,而这么多的柳树在遥远的边疆“落户”,据说都是随左宗棠西征进疆的兵士及后裔为纪念左公所栽,称为“左公柳”,斑驳的树干和舒展的柳丝,凝聚了老将*对外寇的不屈和对民族的忠诚,成为塔城各族人民经久传唱的一段佳话。
为纪念左宗棠收复*的壮举,各地纷纷修建左公祠堂,在湖南、在福建、在甘肃……在*乌鲁木齐、哈密、塔城等地,也建有左文襄公祠。
现在,塔城市二工镇有个左公祠村,村名与该村建有左公祠有直接关联。据《塔城市志》第二十二编文化·文物古迹文字记载:“左公祠位于塔城市城南二工乡二工东村,占地长米,宽米,遗址附近有墓群。据考订,左公祠建于光绪九年(),是为纪念左宗棠收复*而建。墓群为乾隆年间坟墓,现存一棵大柳树,据传说此树在建左公祠时便有。”左公祠村的村名是年乡镇改制后才有的。
图为现左公祠村所在地。
左公祠村村民于艳梅,今年59岁。她说,他的父亲是年前跟随她爷爷来到塔城的。听父亲讲,离他们家院子多米的地方,有个周边地势低中间高凸的大土包叫“左公祠”,就是现在仙桥酒店所在的位置,小时候她和小伙伴还经常爬到土包上去玩。
于艳梅介绍说,“左公祠”方圆大概有30亩地大。新建的塔尔巴合台南路把“左公祠”一分为二,一边是现在的仙桥酒店,一边是塔城市第一小学。
图为位于乌鲁木齐的左宗棠雕像。
在塔城地区博物馆,塔城日报记者见到了在仙桥酒店地基开挖时,塔城地区文物局抢救性采集出土的顶戴、花翎管、铜铃、陶罐、釉陶罐、布扣、簪子、铜篦和布袋等9件文物为清朝年-年物件。
塔城地区文物局文保科科长哈米提介绍说,现仙桥酒店所在的地方,一种传说是左公祠,也又叫湘*墓的,这个不能确定。但出土的文物足以证明确有清朝的湘*官兵及家属在此驻扎过。年,塔城市人民*府公布了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把左公祠遗址位列其中。
9年,塔城市新建了一条和左公祠村毗邻的公路,命名为左公路,再次彰显边城民众的“左氏”情结依旧淳厚。
左宗棠简介:
左宗棠(年11月10日—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事家、*治家、著名湘*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少年时屡试不第,后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来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经历了湘*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收复*维护中国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