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锐于光绪二十六年(年)秋天第一次抵达伊犁。9月25日(农历)在惠远接任视事。接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勒令停办“讥谈时事”的《伊犁白话报》,以钳制舆论。此时,武昌起义已经爆发,国内局势地动山摇。志锐对辖下的伊犁新*也心生疑窦,遂下令全部解散。*最后一任伊犁将*志锐像而志锐一到伊犁,首先遇到的就是藩库空虚。光绪十一年(1885年)起即规定,新*、伊犁、塔城三处每年共需336万两。新*60万两,后陆续增至260万两。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为三处共298万两。宣统年间,协饷解不足数,新*还需要担负庚子赔款每年40万(岁支*饷中节省22万两并加发储银内支出18万两),后来又兴办学*、新*,藩库已超出92万两。广福后来又设兵种一师,岁需*费伊银62万2000余两。年,内地革命风潮四起,18省先后响应。*本来就要靠内地的协饷来运转的,一旦独立,协饷便断绝。而中央财*更是捉襟见肘,一方面要割地赔款,一方面要借债度日,志锐俨然成了一个要饭将*。而志锐遣散新*,不发给遣返费,致使新*官兵坐困伊犁,贫怨交加。更有甚者,志锐还下令各关卡,严冬中,强行剥去被遣散官兵的皮衣裤,任其冻死。志锐原本是想严加防范革命*起事,无意中却加速了起义的爆发。当然这与志锐高傲、急躁的个性有关。志锐刚愎自用、恃才傲物,脾气急躁,待人刻薄,在其二次赴任伊犁仅仅54天,就身首异处,命丧*泉,享年59岁。尽管杨增新接任了*都督,兼布*使,但按照王树柟的说法,“当是时,都督权利,南不过吐鲁番,西不过精河。”由于*局势极其复杂,各个势力占据一方,作为一省都督的杨增新所管辖并不大。杨增新一上任,便接手主持与革命*人的谈判。双方和谈进行地十分艰难,双方争执的非常激烈,矛盾分歧也很大。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即“分治”还是“合治”;二是由谁主持全疆的**问题;三是具体的人事安排。显然前两个问题是争执的焦点和核心。伊犁方面提出:以天山为界,实行南北分治,北面归伊犁革命*节制;天山以南归省府节制。杨增新*权方面提出:合并治理。不但伊犁、迪化两个区合起来治理,就连塔城、阿勒泰地区也应该合并起来统一治理。由此也就牵扯出一个谁统一谁的问题,是伊犁革命*统一杨增新*权?还是杨增新*权统一伊犁革命*的问题。最后,显然是杨增新*权方面因为拥有中央*府的合法授权支持,而在和谈中占据了主动。从年4月在塔城停战议和,双方经过约两个多月的谈判,终于在7月8日达成了议和条款十一条。在议和条款中,双方承认民主共和;双方确认迪化为*首府,公认杨增新为都督,并由杨增新主持***,对内对外*策统一于省*府,取消双方原有机关;撤销新伊大都督府,归于一统;设立伊犁镇边署使,取代新伊大都督府;双方停战,撤退*队,保护选举和平;统一全疆财*金融等。杨增新以成立*省议会,再正式选举选举*都督,须转呈总统正式任命的名义说服伊犁革命*方面达成了十一项条款。在所有谈判过程中,杨增新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和谈,但其中涉及的一个个细节,皆可以看出杨增新运用电报遥控指挥的机智、细致和思维之缜密。其实在与伊犁革命*方面的谈判过程中,*的形势对杨增新*权是非常不利的。当时新伊大都督府和哈密、吐鲁番农民起义所占据的区域以外,*哥老会在各地的戕官事件频繁发生,极大震慑威胁着杨增新*权。杨增新认为“南疆戕官案,警报频仍,省城因之谣言四起,险象环生。”为险中求生,杨增新是非常急于与伊犁革命*方面早日达成协议的。但伊犁革命*方面却没有看到这一点,对于杨增新提出的协议条款一让再让,而使最终协议条款朝着完全有利于杨增新一方的方向发展着。对于双方达成的和谈协议,杨增新非常满意,立即呈报“总统核复”。当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批准了这个条款之后,杨增新认为“议和之事于此终,组织之事于此始”。接着,杨增新立即把袁世凯的批复消息电告给了伊犁方面的代表冯特民和李辅*等人,要他们“另换正式公文,签押解决”;并要求冯、李立即回伊,根据“条约正式公文”,会同贺家栋着手解决“组织大纲”。民国元年(年)9月,伊犁革命*派贺家栋到迪化商议省府组织人选问题。之前冯特民、李辅*与杨增新*权方面所达成的协议条款,伊犁方面反弹的非常激烈,认为伊犁方面完全丧失了伊犁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伊犁方面也希望在后面的组织人事上占据主动,能够挽回伊犁方面的损失。为达此目的,伊犁方面不惜派出*队跟随贺家栋同赴迪化。在商谈组织人事上的争论依然十分激烈,争论最大的依然是***一事的主导权归属问题。伊犁方面提出来,***的主导权归伊犁一方。杨增新拒绝了这一要求,坚持只将财*大权交与伊犁方面,**大权属于都督的特权。争执不下,杨缵绪便以保卫迪化为名,扬言要率*到迪化改组省*府,逼杨增新让步。哥老会也在迪化遥相呼应伊犁革命*方面,杨增新是倍感压力。杨增新一方面利用手中握有的五营回队收缴迪化民间私藏的枪支,一方面电请阿勒泰土尔扈特亲王帕勒塔充当与伊犁方面的调停人从中斡旋,另一方面采取分化、利诱方式,瓦解伊犁革命*方面的力量。首先杨增新电请杨缵绪,不要率*队来迪化改组省*府,声称“尊处(*队),増新岂不愿其到新(迪化),籍资震慑”,“巩固边陲”,但将伊犁*队调往迪化,不可能“遇事通融”不发生冲突,所以“时尚未至,势有南行”,“电请缓议”同时,杨增新许以利禄给杨缵绪,调其出任喀什提督兼宣抚使。另一方面,“各处员缺,亦当渐次位置”,以满足伊犁方面之要求。杨增新对伊犁方面说尽了好话,但就是不愿意把**权利交与伊犁。他说,如果把**一职交给伊方,等于让他交出都督权利。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他说:“责任可卸,名誉可全,进退亦可自如也”,自己也愿意“推贤让能,不思恋栈”。通过杨增新的一番“苦口婆心”的活动,他与伊犁方面又达成了组织协议20条。表面上看,似乎喀什提督、哈密、塔城协统以及省*府的民*司、财*司、外交司等均归伊犁一方,伊犁方面是“星罗棋布”,实则不然。此协议条款,对于杨增新来说,不过是一个暂时的缓兵之计而已。杨增新以喀什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为名,委杨缵绪赴任喀什提督,“其意实以南疆重要,非兄不克胜任”,兄乃“威望素著,震慑南疆,必资得力”,我“与伊犁诸君感情不恶”,只要“双方勿启猜疑,互相谅解,则风浪自平”。即便如此,杨缵绪对杨增新还是保持着警惕,他没有听从杨增新要其赴迪化面悟的“盛情”,而是以喀什形势紧张,急需赴任为由,率领伊犁新*部分官兵“历经艰辛,翻越天山冰大坂,由小路秘密地抵达喀什”。杨缵绪一离开伊犁,杨增新便立即取消了伊犁*务部的建制,并将杨缵绪的师长一职交由广福兼任,趁机夺掉了伊犁革命*人的兵权和*事指挥权。杨缵绪自民国元年10月27日接到任命,到次年1月28日到任,时间不到3个月,便在民国二年(年)8月15日返回内地。杨缵绪回到内地以后,一直没有忘怀*,仍积极从事着倒杨(增新)活动,希望重返*,取代杨增新,没有成功。杨增新遇刺身亡后,又积极努力重返*,仍没有成功。杨缵绪返回内地以后,也做过一件不太光彩的事情,即年投靠袁世凯,被任命为总统府高等顾问。翌年2月25日,他上表袁世凯,劝其登基作皇帝。此外,在杨增新与杨缵绪的角逐中,因时任中华民国副总统的黎元洪曾是杨缵绪在陆*第八镇的顶头上司,其胞兄杨开甲是黎元洪的贴身幕僚,所以杨缵绪是朝中有人,欲扳倒杨缵绪也非易事。杨缵绪离开*后,杨增新也曾派人前去北京状告杨缵绪,私自发展部队,均不了了之。年9月10日,杨缵绪病逝于武汉汉口海寿里故宅,享年83岁。其生前著有《赴伊犁*中日记》、《*刍议》、《现在的*》等,成了人们了解那个时代的宝贵资料。民国三年(1914年)1月,杨增新乘伊犁镇边使广福病重之时,电请北京*府,建议“改组伊犁官职”,“取消镇边使,改设镇守使”,“归*都督管辖”。这一年的2月1日,广福病死,杨增新再电北京*府,令改伊犁镇边使为镇守使,归*都督管辖。如此,杨增新命其同乡杨飞霞出任伊犁镇守使,权限仅为管理伊犁*队,不得干涉地方事务,地方重大事务均须报请*都督府。这样一来,杨增新便将伊犁牢牢的抓到了手里。伊宁市的乡村为稳定伊犁局势,杨增新采取“协济伊犁协饷”的办法已稳定*心。杨增新说,“嗣因冯李伏诛,一时秩序纷如,各营索饷孔急,诚恐别生枝节,不得不磬新省库储以资维持,因派伊犁观察使许国帧解交银一十万两。”杨增新派部队一次次一批批的押解饷银赴伊犁,押解完部队便留在了当地。这样经过多次押解饷银,也悄无声息的完成了伊犁的换防。也正因为杨增新满足了伊犁*队的饷银需求,才使伊犁局势转危为安,没有再生乱局。
后来,杨增新在一次面对所有同僚的宴会上说:“*孤悬塞外,至汉唐以来时叛时附,盖丁中原多事之秋,兼顾不暇,则土人乘隙而叛。至中原平静,无力充实,再事抚循。因当时无外力之侵略,且与中原关系较浅。”由此可见,杨增新虽然来*时间很短,但他对*所处的环境及所面临的形势还是有很深的体悟及清醒的认识。杨增新对于能够威胁到自己的*敌,则是杀伐果断,绝不留情。面对袁大化、陈际唐、杜彤等官员悉数离开*,**局一团乱麻的扑朔迷离之际,杨增新以舍我其谁的大丈夫气概慷慨地说:“今日情势则不然,溯至清末开辟西域迄于改建行省,历次西征*费及每年协饷,中原金钱之输出于土著者,更不可以数计,是中原各省对经营*之负担,不可谓不重大矣。今一旦*纲失握,外有强邻之虎视,内有外蒙之狼贪,恐此大好河山,将沦于异族之手,求如昔日之收抚于数十百年之后,必不可得。环顾世界,如非奥之穷荒,南北之冰洋,皆以瓜分斗剖,各国靡金钱,用武力,得辟寸地尺土于异域,则攀国欢喜若狂。我乃攀数万里版图弃如敝屣,并不重可恫欤?诸公洁身高蹈,而委之于增新,际此危机存亡之秋,正大丈夫担当事业之会,至于成败利钝,均所不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杨增新的深谋远虑和宽广胸怀。
来源:杜雪巍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请一定给本文“在看”、“点赞”,新文章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